白马关镇凤雏村: 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记忆

2018-06-04 12:08:41来源:德阳日报编辑:宋开文

>>>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落地到德阳,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在镇村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型农民队伍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着力,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本报今日起推出“乡村振兴·党报记者乡村行”系列报道,本报记者深入走访各地乡村,探寻乡村振兴的德阳路径,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大提升。

5月的罗江白马关镇凤雏村,青山如黛、连绵起伏。古老的庞统祠墓刻满岁月痕迹;静静的新村聚居点倒湾写着浓浓乡愁。得益于这里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住房城乡建设部等6部委日前公布2018年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凤雏村入围其中,将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站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凤雏村将持续挖掘传统文化,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推动实现乡村振兴。5月31日,德阳日报社将党支部“大调研”活动放在这个村的“练氏老宅”农家院落,与镇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共同探讨相关话题。

凤雏村原名白马村,境内拥有著名庞统祠墓和白马雄关等三国蜀汉遗迹。蜿蜒山道将倒湾古镇、五丁谷、五美寨、幸福田园4个风貌不一、各具特色的仿古小镇串连在一起。据镇党委书记刘洪介绍,地震后,白马关镇充分利用三国文化、佛教文化和自然生态优势,以凤雏村为核心,按照“因景建点、建点成景”的思路,“嵌入式”安置区域内农户,新村聚居点被打造成特色景点。

如今,白马关镇已成为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四川省森林小镇,白马关景区已被评为4A景区。就在数天前,这里作为罗江帐篷音乐节的主会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山地自行车爱好者、成德绵周边的游客群众齐聚,在美景、美食、音乐的盛宴里共度美好时光。

距离核心区不远处,是凤雏村四组,这里的农房土墙黑瓦依旧,村庄保持了最初的纯真,空气中散发着鸡鸣犬吠小桥人家的静谧神韵,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四组将会迎来一轮改造。如何赶上“左邻右舍”的发展步伐,村民怎么看?干部怎么干?德阳日报社一行与当地镇村干部在讨论中形成共识:

因地制宜,乡村才更美丽。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将完善区域内传统民居修缮,改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而改善要因地制宜,比如作为清代建筑的练氏老宅,就要“改”得恰到好处,与保护相辅相成。外观风貌以修旧如旧、错落有致为导向;内部则完善功能分区,形成干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乡风文明,乡愁意更浓。居住在四组的村民大多姓“练”,祖先在清代曾任皇家侍卫,获皇帝赐封。后人忠义传家,淳朴勤劳。75岁的练永清自豪地说:练家人大气干练,国家有号召,练家马上见行动。这样的家风与庞统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正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所在。

嵌入产业,日子更兴旺。保护传统村落要与富民产业相结合,让乡愁落地生根。在已建成的倒湾古镇、五丁谷引进商业街和业主,丰富和完善了商业业态,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投入新格局。发展产业,让老百姓富起来,美丽乡村才能得到持续支撑、美得长久。

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记忆,传承着先人生产生活智慧。随着保护和打造工作的有序推进,凤雏,这个古老的村落必将再次蜕变,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农家院落里传来幸福的声音

本报讯(记者徐皓)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沟通交流,更加深入地沉到基层一线,才能听真话、摸实情、出实招。在中江县石龙乡柏湾村,正值枇杷收获,满山金黄,镇村干部和村民近日围坐在院落里开起了坝坝会,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在相互交流中明晰发展思路。

“下一步我们主要有两个措施,一是把枇杷种植面积扩大,二是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大型超市以及大户进行销售,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坝坝会上,柏湾村党支部书记李强胸有成竹。

虽然当地一直有种植枇杷的传统,但在过去,由于枇杷种植不成规模,销售渠道单一,村民们普遍经济收益不高。2015年,该村成立了福林枇杷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抱团发展。在专合社的帮助指导下,59岁的村民陈本好将自己的两亩多地全部种上了枇杷,今年,仅枇杷一项,陈本好的收入就超过两万元。“全靠搭上了乡上、村上给我们搭建的网上销售快车,我们的收入才能不断增长。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陈本好喜滋滋地说。

据了解,石龙乡把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讨论、调研,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汇聚起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乡党委书记欧云峰表示,将进一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多层面的经验交流和研讨活动,形成一系列成果,用以指导和推动全乡工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德阳日报记者 王三春 通讯员 李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