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西外乡:“寻”得干群心连心

2014-07-04 10:20:35来源:德阳日报编辑:周念慈

    “乡上的领导,村上的干部,坐下来,把问题摆在桌面上,大家来想办法、出主意,只为以最好的方式解决老百姓反映的困难,这种‘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方式,是解决农村一些急难问题非常有效的做法。”广汉市西外乡楠林村党支部书记罗先元是这样评价乡上“集体会商制度”的。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西外乡党委以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目标,结合全乡重点工作,通过开展“三级寻访”活动,建立“集体会商”制度、“诉求回复”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形象。

三级寻访转作风

    乡党委坚持“乡村社联动、党群干群互动、赢得工作主动”工作思路,从基层工作实际出发,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入手,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寻”,将乡、村、组三级干部分为6个大组、20个小组,分别走进全乡6个村、72个组进行寻访。要求寻访人员不定期主动深入群众家中上门寻访,及时将寻访问题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进行记录汇总,能当场给群众解决和回复的由各寻访人员当场处理解决,不能解决的将收集的情况带回乡政府汇总建立台账,进行专题研究解决。截至目前,各寻访组总共走访群众3000多人,为群众答疑解惑300多个,解决群众实际生活困难100余件,真正做到“民呼我应、民盼我为”。

    第三、第四寻访组在寻访楠林村、竹木村时,村民纷纷反映:“西三路修好了,道路平整、绿树成行,离城区和南兴镇都很近,能不能向上级反映下,把城市公交车开到我们这里来啊!”寻访到了问题,乡政府一班人立即分工,由乡长亲自牵头抓总,向广汉市政府提交申请,联系市交通局规划公交车线路,组织村组人员协调站台用地……一番努力后,终于让城市公交车开到了乡道上。

    西外乡党委书记曾义总结说:“通过三级寻访、主动服务,把会上定的、纸上写的、网上公示的、向群众承诺的,变成实实在在的举措和行动后,当“甩手掌柜”的干部少了,搞理论空对空的干部少了,群众的怨气也少了。同时,干部作风转变了,沉下身子接到了地气,为群众排忧解难聚集了民气,发现不足敢于逗硬树立了正气,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密切。”

集体会商解民难

    金山村1组组长在会商会上反映:“我们组上有个45岁的低保户刘才秀,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儿子在川北医学院读书,家庭困难,希望乡上能给予一些帮助。”

    “乡上有扶困助学金可以给点。”“民政、团委对困难学生有助学帮扶,我可以去联系争取下。”“我去找个企业,请企业捐献点爱心。”“我们村上组织爱心人士为其捐款。”与会人员纷纷提出帮扶方案。

    通过努力,最终乡上给予其2000元扶困助学金,争取广汉市有关部门助学金3000元,联系辖内单位为其提供每月200元生活费。同时,组织爱心人士捐款近万元。

    针对寻访中发现由乡政府某个部门无法独立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乡党委坚持以政策法规为依据,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西外乡群众诉求集体会商工作领导小组”,制发了《群众诉求集体会商制度》。由会商领导小组召集乡政府班子成员、有关部门、相关当事人召开圆桌会议,通过“说、议、定、思”等四个环节(当事人现场进行诉求说明;与会人员针对诉求,从自身分管工作提出商议方案;与会人员充分讨论商量后,对党员群众的诉求予以答复和办理;会后通报有关情况,组织机关干部进行反思、总结,形成“类似问题”处理机制),切实解决党员群众疾苦。截至目前,全乡已召开会商圆桌会5次,解决党员群众反映的各类困难近20个。

回复到家暖民心

    竹木村2组46岁的赵明翠,离异后孤身一人,精神异常,居无定所,生活十分困难。乡党委寻访到了问题,召开会商会议,通过乡卫生院免费检查,村上将一处旧房免费提供给她居住,乡民政办为其办理低保等多渠道对其进行了帮扶。当赵明翠搬进“新家”,拿到乡干部送上门的低保金,她激动得连声说“谢谢”。

    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西外乡群众诉求回复制度”明确规定:咨询现场答复、小事不过一周、大事不过一月,全力保证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人管,事事有回音。同时,实行五级负责制(乡党委书记为一级责任人,乡长为二级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三级责任人,部门负责人为四级责任人,具体承办人为五级责任人),建立回复记录台账,由乡纪委不定时对回复情况进行抽查,对不能及时反馈信息,造成群众误解或有意见,出现投诉的,追究相关人员不作为责任。截至目前,全乡上门回复各类群众问题200余次,电话、网络回复100余次,回复群众满意率达100%。(唐茂)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