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载老骥伏枥 他倒在一生热爱的岗位上——追记德阳市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汪永寿同志

2024-10-17 17:57:2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游飞

2024年9月1日11时59分,一颗不甘的心停止了跳动。德阳市人民医院82岁的汪永寿老医生安详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人和他牵挂的患者。

曾多年担任市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的汪老,退休后一直坚守在医生这个自己一生热爱的岗位上。从2002年退休,到今年8月26日在工作中倒在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20余年里,退而不休的汪老就接诊了20余万患者。

退休后的汪老一直坚持临床工作,即使年逾八旬仍在为患者看门诊、做胃镜。

“汪伯伯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痛苦”“一位把医德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好医生”“汪老走好,你是我辈一生的楷模”……噩耗传来,老人的同事、学生、好友和患者纷纷以各种方式,自发表达对这位亦师亦友、敬业自律、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的老人的缅怀。

在今年的医师节庆祝活动中,汪老带领德阳青年医生宣誓。

“汪爷爷叫了我一声,就趴在了桌子上……”

只要一提到“汪爷爷”,该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护士邓洁就忍不住泪眼婆娑,“那天,汪爷爷叫了我一声,就趴在了桌子上……”

“汪爷爷”是医院里的小字辈们对汪老发自内心的尊称。自退休以后,汪老一直坚持上门诊、做胃镜。8月26日那天上午,他依旧一手提着一只帆布口袋,一手端着茶杯,提前半个多小时就早早来到内镜中心,微笑着跟大家点头打过招呼,径直走进4号检查室,开始为患者作胃镜检查。

“当天是我给汪爷爷当助手,他看上去跟平常没有一点不同,脸上依然挂着熟悉的微笑,说话也还是轻言细语,一边认真操作设备,一边耐心安慰来做检查病人。”邓洁清楚记得那天上午的每一分钟。“患者一个接一个,怕汪爷爷太累,中间我还问过他要不要休息一下,他摇摇头说不用,不能让患者饿着肚子老等着。”

就这样从上午7点半左右开始,一直忙碌到11点,汪老为当天上午挂号的20余名患者做完了检查。“他坐在桌子前,认真地写上午的检查报告,我背对着站在他身后,收拾、整理设备。突然,我听到他用微弱的声音轻轻叫了我一声‘邓洁’……”

“我一边问‘汪爷爷,啥事’,一边转过身去,发现他整个人已经趴在桌子上。”邓洁的眼泪夺眶而出,“他脸色非常难看,看上去十分虚弱,几乎说不出话了……”被这一幕吓坏了的邓洁,连忙叫来隔壁检查室的同事。大家赶紧把汪老搀扶到休息室躺下,又马上打电话给几个相关科室的同事,请他们来为汪老检查。

经过检查,汪老被确诊为急性脑梗,随即被送进了监护室。“看着他被送走,我们都在心里祈祷,汪爷爷只是太累了,好好休息下就没事了,没想到他再也没能回来……”邓洁泣不成声。

“汪叔一辈子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

“当天上午听见邓洁在隔壁检查室呼喊,我们立马就跑了过去……”赵铭眼眶红红的,“汪叔就是太累了,这么大年纪了也不肯歇一歇,谁劝都没用。”

虽然没有行过拜师大礼,现在担任该院消化内科副主任的赵铭,从刚进医院就跟着汪老学习,算是汪老的“嫡传弟子”。“汪叔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事业上的领路人。”赵铭清晰地记得与“汪叔”相处的点点滴滴。“刚进医院时,除了在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我没有任何临床经验,也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今后怎么样。汪叔不仅带着我,手把手地教,还细心地为我规划职业生涯,什么时候应该出去进修开开眼界、什么时候应该总结经验发论文、什么时候应该专攻哪个亚专业,他都为我考虑得周周全全,还带着我一起专门去成都专业书店里淘资料……”

除了给患者看病,汪老的唯一爱好就是看书学习,医院图书室经常见到他的身影。

“退休以后,汪叔就一直在消化内科上门诊、做胃镜。七八十岁的人了,每天都提前至少半个小时来。他总是说我们来早点,患者就可以少饿一会儿肚子。”赵铭揉了揉泛红的双眼,“有汪叔‘打样’,我们谁都不敢偷懒”。

“汪叔一辈子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赵铭止不住抽泣,“他完成了一生的使命,重担交到了我们肩上,我们不会辜负他的教诲。”

在医院里,像赵铭一样受过汪老“关照”的还有很多人,刚退休不久的原骨科主任刘跃洪、原神经外科主任徐宏等人,就是当年汪老慧眼识珠培养起来的。他们无论过去二三十年还是现在,依旧是医院各个科室和临床专业的顶梁柱。

“汪叔一直跟我们说,对医生来说,病人的认可就是最高的荣誉。他曾接诊过一位来自中江的女患者,家里太困难,于是他帮着给钱拿了药。因为病太重,几年后女患者还是离世了。她的丈夫专门把一口袋刚挖的花生送到诊断室,感激汪叔的帮助。”徐宏嗓子有些哽咽。“他这一辈子都在为了患者,退休以后我们都劝他学学别人,钓钓鱼、打打牌、旅旅游什么的,可他总说还有那么多病人,花时间做那些,不如趁自己还干得动,多看几个病人。”

“汪叔是个特别重情重义的,即使最后躺在监护室里,话都说不出来了,我们去看望他的时候,他还艰难地拱手为打扰大家表示歉意……”一抹清泪从徐宏脸颊上滑落下来。

“舅爷说话不算数,他再也不会回来了”

“舅爷”,原本是指外祖母的兄弟。“娘亲舅大”,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独特且十分重要。在医院里,汪老就被不少年轻人亲切地称呼为“舅爷”。

“他就像是我家里的长辈,就是我的舅爷。”毛巧是该院心身医学科的年轻医生,提到“舅爷”,她仰着头,努力不让眼泪掉下来。

毛巧到医院的时候,汪老早已退休,听其他同事经常提到“汪爷爷”,她对这个老头多少有些好奇。“两三年前吧,我们科里同事聚会,正好那段时间汪老跟主任在商量,打算开展学科上的合作,科里就请了他和消化内科几个老师。”在这场聚会上,毛巧第一次见到了汪老。“没想到他虽然当过那么多年书记、院长,年龄、资格又那么老,在我们这些后辈面前却没有一点架子,非常随和亲切,说话又风趣幽默。”

此后随着两个学科合作的增多,毛巧与汪老的接触慢慢也多了起来。“他把消化和心身的学科资源整合起来,在院内率先开设了消化心身医学门诊,可以说是院内比较早的学科融合举措。他经常说要干点别人不干的,他那颗永远年青的心里涌动着敢为人先的精神。”随着交流和探讨越来越多,汪老成了毛巧心中的“舅爷”,汪老也把这个与自己投缘的丫头当成了“忘年交”。

“不管是我们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事,舅爷都要操心。他经常跟我们说,当医生,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要坚守职业操守,底线绝不能破……”毛巧强忍着泪水,“我去监护室看他,他还反过来安慰我说他没事,休息一段时间就好了。舅爷说话不算数,他再也回不来了……”

“他是德才兼备的老百姓的好医生”

在整理汪老遗物时,家人在书柜里找到了大量他工工整整书写的手稿。有医院管理方面的思考、设想,有最新医学动态、成果的摘录……“他是一个很认真,很自律,也很要强的人,心里总是想着病人,想着怎么给病人治病。”汪老的女儿清晰记得父亲跟他们说过的每一句话。“今年医院诊断系统升级,父亲年纪大了,一时适应不了,我们跟他说能不能让医院配一名助手。他却异常严肃地跟我们说,我这个年龄,医院还返聘我,我如果工作上还要配助手,还要照顾,那还不如不干。后来趁我弟弟从成都回来看他的机会,他让弟弟手把手教他,硬是很快掌握、熟悉了新的系统。”

“我每次回家看他,他最关心的都是‘最近有没有发论文’、‘这段时间专业上有没有什么进步’。在他面前,我比在自己院长、主任面前还紧张。”汪老的儿子如今在华西也是小有名气的儿童消化内科专家,但面对在学术上十分严苛的父亲,仍时常觉得战战兢兢。“父亲常跟我说,怎么也不能耽误病人……”

汪老一辈子都在惦记着自己的病人,他的病人也都记着他。得知汪老去世的消息,各地患者或在讣告下留言,或赶到殡仪馆现场致哀,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老人的不舍和追思。

“汪爷爷是一个很好的很好的医生。上个月带我家人去看胃病,当时没有挂上号,找汪爷爷告诉他我们在乡下路途比较远,他二话没说,给我们加号。还嘱咐我们加的号排队比较晚,可以在外坐坐,没吃早饭可以把早饭吃了。当时心里很暖,本身带着家人看病焦虑的心情一下子就没有了。”

“上个礼拜挂他的号没挂上,怎么这么突然,老头儿挺好的,给我看病像骂自己孙儿一样骂我,说我不听话……”

“爷爷超级温柔超级好啊!去看病爷爷问我‘小妹妹,你哪里不舒服?’做胃镜很紧张、害怕,爷爷告诉我不要怕,还让我好好吃饭,不要太大压力,我永远记得,爷爷一路走好!”

“太突然了,汪爷爷十年前给我看病,过了那么久,前段时间找他看病的时候,都还记得我,直安抚我,没有事,小娃娃,给你开点药吃了就好了。两次病症都是汪爷爷开了一点药就治好,老爷子真的是一位好医生,太可惜了。”

他是一个一生热爱医学事业的人,他是一个始终把患者放在心上的人。一位患者在讣告下的留言,很好地总结了老人一生的努力和付出,也真挚地表达了众多患者对老人的爱戴和敬仰——

“汪老,一路走好!您完美诠释了‘医者仁心’,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作为医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您对患者和蔼可亲,关爱尊重,缓解紧张气氛,让患者感受到你的真诚和理解。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解除无数患者的病痛,让患者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把每一天活到极致。感谢您来过,爱过,坚守过,奉献过。您崇高善良的灵魂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默默为您祝福,在天堂安息吧!” (文/图 张嵘 李涛)

转自2024年10月17日《德阳日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