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何菲 记者 张渔)2月13日,绵竹医疗队队员完成岗前培训后,正式进驻武汉汉阳方舱医院接管病人,进入战斗状态。
汉阳方舱医院主要负责收治轻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医护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绵竹医疗队分三班轮换,医生徐助伟负责对新入舱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分级、病历书写、制定治疗方案等,并就病情和治疗与病人进行沟通。护士鲍冬梅、姚红蕾、李元洁等则进行日常护理、心理辅导等,有时还会带病人一起做做操运动运动,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近日,趁绵竹医疗队队员休息间隙,记者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探访他们在方舱医院里的点滴故事。
穿上防护服,我们都成了“树獭”
2月13号中午12点半,徐助伟和鲍冬梅就出发前往汉阳方舱医院。由于方舱医院距离他们住的酒店路程较远,再加上到达后还要穿防护服,做好各种防护措施,原本下午2点的轮值班,他们需要提前1个半小时出发。
“当天下午是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既紧张又激动。”鲍冬梅告诉记者,队员们要经过十几道防护流程,相互检查“战衣”没有漏洞后才能进入病区。鲍冬梅负责B区一组19—24单元的护理工作,从2点入舱后,她需要一刻不停地在病区巡视病房、监测病人体征、发口服药、处理新入院病人及转出病人,察觉有病人情绪波动时,还要做好安抚工作,协调病人需要。
下午6点是病人的晚饭时间。发放了盒饭和饮用水后,鲍冬梅仍在忙碌着,她得赶紧统计完善入院手续。“晚餐只能等下了班回去吃,如果吃饭或喝水了,上厕所都成问题,会浪费一身防护装备。”鲍冬梅道出了不能吃饭的原因。“饿了渴了,咋办?”记者问,“真渴的话,就吞吞口水,润润嗓子。”鲍冬梅笑着说。
晚上7点半,徐助伟和鲍冬梅与下一班轮值人员交接班。这一次,来换班的是护士姚红蕾。虽说她提前喷了碘伏防止护目镜起雾,可进去没多久,护目镜的内层就布满了小水珠。“第一次体验‘近视’的感觉,大家的动作都变得好可爱。”姚红蕾说,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防护口罩和面屏,说话总感觉缺氧,时间长了耳朵被勒出了伤痕,鼻梁皮肤也出现了压疮,看人也像“雾里看花”一样,需要猫着腰凑近了去瞧防护服上的名字才能认出。为了避免扬尘,行动都放得特别缓慢,所有的医护人员看起来特别像一群眼神不好的树獭。
出门容易进门“难”
医疗队队员在医院需要各种防护措施的层层保护,回到驻地,依旧不能掉以轻心。从进入酒店大门开始,负责院感消毒的队员就得给每一位回来的战友从头到脚全面消毒杀菌。
入口全身喷洒消毒→随身物品消毒→手卫生→面部清理→手卫生→鼻腔、耳朵清理→手卫生→更换口罩→手卫生→穿干净鞋套→手卫生→房间污染区脱去外出衣裤鞋→立即半污染区全身清洗,洗澡时间还必须大于30分钟,最后才能换上干净衣物,进入房间的清洁区进食、休息,一整套流程前前后后十几道程序完成后,已经晚上11点过了,鲍冬梅笑称说这叫“进门难”。“大家都非常累,没有顾上吃饭,倒头就睡。”
感恩的武汉人,感动着我们
护士李元洁是42—49单元第三小组组长。她所负责的单元内住着一位聋哑老奶奶,刚开始沟通时特别困难,老奶奶听不懂李元洁说的话,李元洁也看不懂老奶奶的手语。“作为医务人员,不能帮到她,我心里真的很不好受”。几个小时接触下来,两人连比带猜,终于大概了解到对方的意思,老奶奶感激地对她笑了笑,这一刻,李元洁觉得特别安慰。
2月14日,鲍冬梅正守在分管单元的门口时,一位老大爷从她面前经过。还没走出几步远,老大爷突然回过头,深深地给鲍冬梅鞠了一躬,一句话也没说就离开了,回过神来的鲍冬梅赶紧向老大爷鞠躬回礼。“无需太多的言语,就这一个动作,就让我感到了温暖。”鲍冬梅感慨道。
驰援武汉的这些天,绵竹医疗队队员收获了满满的感动。2月14日起武汉寒潮降临,气温骤降还下起了雪,大家正在思考怎么扛过去时,组织特别贴心地送来了电热毯、被子、生活用品等等。每次晚上下班回“家”时,等着他们的永远是热腾腾的饭菜,让人从胃直暖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