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德阳·中江黄鹿 ② | 现代农业“弄潮儿”肖刚:从“一粒米”到“一条链”的求变之路

2022-03-07 14:21:3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宋开文

振兴有我

3月2日这一天,对于黄鹿镇来说,有着特殊意义。这座位于四川省丘区农业大县中江县最北端的农业乡镇,在黄鹿湖农业公园规划馆内,举行了“黄鹿湖”品牌农产品发布会。这里所有的农特产品自此之后,正式拥有了统一的公益品牌。

40岁的肖刚,是黄鹿镇宝塘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他的公司种植规模超5000亩,解决就业300余人,带动周边4个村4000余名群众发展现代种植业,每年为村集体创造50万元收入。

肖刚(右三)和村民在一起

作为农业公园规划馆的发起人之一,过去十多年,肖刚迎着一个个风口,在黄鹿镇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做那个勇敢的“弄潮儿”。

放眼农业市场的蓝海,他说:“未来,我们要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01

巨大的冲击

从新疆到四川,跨越数千里。担心家中逐渐年迈的父母,在边陲服役5年后,肖刚于2005年12月退伍返回家乡。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土地都是老年人在种,这个3亩,那个5亩。”肖刚回忆,此后大半年,他经历了收割小麦、砍油菜、插秧,而这一切,都还全靠人力完成。这种传统的劳作方式,在他心中产生了巨大冲击。与他在新疆服役时看到的景象全然不同,“那边一块土地都是一两百亩,而且机械化程度很高。”

2006年,江西等省的收割机来到黄鹿镇跨区作业。看到收割机来回穿梭,轻轻松松就将粮食收获,肖刚从内心开始笃定:搞农业,一定要现代化。

说服父母之后,肖刚用退伍费、父母的积蓄以及四处借来的钱,凑够了20多万元,于2006年9月购买了第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靠这台机器,他做起了农业服务,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农业服务让肖刚赚到第一桶金

不满足于仅在当地提供服务,肖刚开着联合收割机走南闯北,跑遍全国三分之二的省份。“见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目睹了华北平原的一望无际,也在宁夏平原听过风吹麦浪。”肖刚回忆,在江浙等地他了解到,不少人通过流转土地将种植面积扩大到几百亩甚至上千亩。而他的家乡,这种新的生产方式,还几乎没有。

他又一次受到冲击。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家乡受灾,肖刚的生意也开始进入瓶颈。“农业机械越来越多了,加上自己的机器逐渐老化,效益就下降了。”

肖刚开始琢磨另谋出路。

02

抱团取暖

长久思考之后,肖刚在2013年走出重要一步——流转土地种粮,与农机服务一起,两条腿走路。

短短两年时间,肖刚将种植规模扩大到近200亩。这时,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让肖刚决定再一次扩大种植规模。

粮食产量上去了,但肖刚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单打独斗,就遭收购商压价。”于是,肖刚联系了当地几家大的专合社和家庭农场,提出成立共同经营的联合体。

“我记得非常清楚,2018年的时候,当时没参加我们联合体的,稻谷只卖到了1.13元/斤,我们的稻谷卖到了1.27元/斤。一亩地可以多收入近200元。”肖刚说。

但联合体属协会组织性质,不具备经营性质,联合体的弊端逐渐暴露。在肖刚看来,公司化规范化势在必行。

经过筹备,中江盛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公司化管理将农机服务深入到粮食生产、加工、经营及耕地、播种、打药、收割、风干等各个环节。

03

新的蓝海

早在2017年成为当地种粮大户后,肖刚又多了一个身份——宝塘村党支部书记。彼时,当地大力推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肖刚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向上级部门申请项目上,“将小块农田改造成更适宜机械化耕种的良田。”

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之后,肖刚又遇到了新的问题。2021年,作为县党代表,肖刚参加了党代会。在会上他了解到,和黄鹿镇生产的优质大米一样,一些乡镇也存在有优粮无优价的问题。“我们前期也拿给商家看,有包装有商标,但就纯粹拿个口袋提过去,没有更直观的展示品台。”

农产品品牌化,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黄鹿镇的农特产品有了公益品牌

如今,承载农业整体规划、农产品展示展销、农技人员培训的黄鹿湖农业公园规划馆,在宝塘村的山水田野间迎来了众多参观者。3月2日之后,黄鹿镇的所有农特产品都将正式贴上“黄鹿湖”这一公益品牌。

黄鹿湖农业公园规划馆

在规划馆内,肖刚又开始瞄准一片新蓝海,“要做从生产、加工、销售到最终走入百姓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提高我们的农业效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策划 / 宋开文 张志凌 周玉琴

文 / 德阳观察 王攀 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