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兴德阳
3月2日,春日暖阳洒遍德阳市中江县黄鹿镇。
黄鹿镇位于中江县北部,高低起伏的浅丘间,金黄的油菜花竞相开放,用于稻渔、稻虾综合种养的“池塘”点缀其中,波光粼粼。再过不久,今年第一批小龙虾就将捕捞上岸,供吃货们大快朵颐;随后,“池塘”又将变身稻田。
位于丘陵地区的黄鹿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独树一帜地提出发展稻渔稻虾综合种养,打造“鱼米之乡”。锚定这一目标,黄鹿究竟有何底气?如何推进?近日,川报德阳全媒体中心采访小分队走进黄鹿一探究竟。
做强“里子”
既养鱼虾又种稻,“一田多用”巧增收
中江县幅员面积达2200平方千米,境内绝大部分为丘陵地貌,发展农业必须考虑水源问题。然而在黄鹿镇,水资源禀赋却成为一张名片。
黄鹿镇党委书记田勇介绍,黄鹿镇是都江堰人民渠六期直灌区,全域有中小型水库6座、塘堰301口,水域面积达5000余亩,总蓄水量达3200万立方米。境内的黄鹿水库,还是中江县城饮用水源地,其优良水质可见一斑。
不过长期以来,资源优势却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过去,黄鹿镇多开展传统的水稻和小麦种植,收成最高也只有2500元/亩。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甚至带来土地撂荒、劳动力外流等问题。
如何发挥水资源优势,让近4万亩耕地增值?近年来,黄鹿镇相关负责人前往湖北、重庆和省内达州等地寻求“他山之石”。2017年起,黄鹿镇通过引进业主,逐步开展稻渔稻虾综合种养,目前已形成6000亩左右的产业规模。
以稻虾共作为例。一方面,小龙虾吃掉害虫,排泄的粪便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稻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另一方面,将水稻收割后的秸秆粉碎还田,成为小龙虾的养殖饲料。龙虾和水稻的品质都得到提升,从而增加亩产效益。
黄鹿镇冠顶小龙虾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学辉介绍,春季小龙虾大量上市后,4月中旬可进行第二次投苗,然后捕捞起来种植水稻,水稻收成之后继续投放种虾,准备来年的育苗。“这样我们稻虾轮作,一年四季都有收益。”
“传统稻米每斤2到3元,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新增了小龙虾的收入,种出的稻虾米还能卖到10到15元,每亩产值最高可达15000元。”田勇说,这也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扮靓“面子”
小镇也要做“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扮靓“面子”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小镇也要做“品牌”
在黄鹿镇宝塘村田间,一座以黄色为主色调的崭新建筑引人注目,这是2021年10月建成投用的“黄鹿湖农业公园规划馆”。3月2日上午,采访小分队来到这座规划馆,恰好赶上一场“黄鹿湖”农产品品牌发布会热闹开场。
层层叠叠的丘陵上方,一只矫健的梅花鹿腾空而起,左右两侧分别环绕着稻穗,下方则是代表“黄鹿湖”的英文“HUANGLULAKE”……走进“黄鹿湖农业公园规划馆”,迎面而来的“黄鹿湖”农产品品牌logo令人印象深刻。
“在后端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黄鹿做得还不够。”田勇举例道,目前,黄鹿镇出产的稻虾米可以卖到10-15元/斤,然而一些先行开展综合种养的地区,却最多能卖出40元的单价。“我们的主要差距不是品质,而是推广。
2021年,黄鹿由此展开一系列动作:设计推出“黄鹿湖”农产品品牌logo,对农产品视觉包装进行提档升级,建设黄鹿湖农业公园规划馆……除展示当地农业发展规划、特色农产品外,还开展农技人员培训、直播带货等活动。
“黄鹿湖”将当地农产品进行整合,与10余家大型超市和电商合作,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几个月以来,“黄鹿湖”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黄鹿镇镇长蒋啸介绍,虎年春节前夕推出的一款稻虾米礼盒,净重8斤,售价99元,5000件货品很快被抢购一空。“农产品品牌的打造,不仅能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也给我们实施‘农业+’乡村振兴战略拓宽了思路。”
今年,黄鹿镇计划在6000亩的规模上,将稻渔稻虾综合种养扩面到11000亩。下一步,当地将依托“黄鹿湖”这一区域公共品牌,对水产、粮油进行更高层次的打造,形成信誉高、口碑好的品牌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V访谈
中江县黄鹿镇党委书记 田勇
记者:中江是劳务输出大县,在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的情况下,黄鹿如何保障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安全?
田勇:主要是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上面下功夫,仅去年就培育家庭农场2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达到131家(专合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土地流转率达到70%左右。粮食播种面积和稳产主要由新型经营主体来完成。
记者:除了“田里稻虾鱼”,黄鹿还提出了“山上林果药”,它又将扮演什么角色?
田勇:黄鹿是劳力输出镇,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居多,山坡以上的土地老年人很难耕种,甚至撂荒。为稳定粮食生产,我们将坡以上的土地进行流转,种植林、果、药的同时间作大豆、花生、蔬菜等,让撂荒沉睡的土地“活”过来。
记者:黄鹿的乡村产业振兴还面临哪些难题,接下来将怎样破题?
田勇:一是乡村产业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不够;二是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育方面比较欠缺,面临着缺乏支持、动力不足、制度缺失以及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三是产业后端营销方面办法不多;四是部分农田不适宜机械化耕作,需要进行宜机化改造。
下一步,我们将以现代优质粮油为主、稻渔(虾)综合种养为辅,按照“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活流通”的思路,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和利益联结机制,深度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策划 / 宋开文 张志凌 周玉琴
文、图 / 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视频 / 德阳观察 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