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全省第3位!德阳市广袤沃野绘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1-04-29 10:34: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宋开文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薛伟光)四月下旬,德阳广袤的大地上,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绿油油的稻田、规模化种植的现代大棚……千里沃野交织成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华章”。

党的十九大以来,德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创新乡村振兴模式为总抓手,以创新产业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创新乡村振兴机制为着力点,以创新产权交易模式为动力,不断创新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90元,同比增长8.4%,总量居全省第3位。

创新模式 打造乡村振兴德阳样板

走进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幸福家苑”,一幢幢洋房小别墅坐落有序,与周边精心设计的亭台楼阁完美融合。

三水友谊新村一角

远离城市“水泥森林”,来这里体验慢节奏生活,三江古码头、易家渡口、湿地画廊、樱花长廊……犹如世外桃源,每当清风吹来,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岸边鲜花吐蕊,绿枝摇曳,风景如诗如画。

友谊村是德阳市集种植养殖、垂钓、自由采摘、观光、休闲、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的创建,加速着三水友谊村的蝶变,一条宽广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铺就……

广汉三水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

近年来,德阳市积极探索“特色小镇+现代农业园区+专合社(家庭农场)”实践模式,围绕自然村落,依托传统农耕文化,走出一条符合德阳实际的乡村振兴道路。除了友谊村,绵竹土门玫瑰小镇、什邡元石雪茄小镇等24个特色小镇已崭露头角。

农业园区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德阳市以“双圈层”产业大环线为依托,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不断强链补链、聚链成圈,初步形成国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累计认定一个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市级星级农业园区16个。

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以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正在加快成长。

连日来,广汉市周裕家庭农场负责人周俊满脸笑容。这家农场家庭成员4人,主要从事红心火龙果、葡萄、百香果等水果种植,兼营水果茶、科普教育、亲子游玩等二、三产业,去年纯收益实现32万元。

正是这样的家庭农场造就了德阳农业欣欣向荣的景象,家庭农场已成为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夯实农业园区基础的排头兵。德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完善发展规划、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引导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取得了扎实成效,培育形成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合社和家庭农场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5家,注册登记家庭农场2306家,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3746家,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余人。

创新产业体系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牧原集团30万头育肥猪项目、正邦集团80万头仔猪项目等290个生猪养殖场在德阳的相继建成投产,全市在建养殖场62个,预计今年6月底前将全部投产。届时,德阳年生猪生产能力将达到300万头以上。

记者从德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3月底,全市一季度生猪出栏达到80万头以上、同比增长76%以上,存栏160万头以上、同比增长61%以上,实现了“开门红”,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5%。

近年来,德阳市把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思路,突出优质粮油、生猪两大主导产业。2020年粮食总产196.4万吨,同比增产1.1万吨,实现“十七连丰”;全面落实中、省恢复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市生猪生产呈现供应改善、价格震荡回落态势;中药材、水果、蔬菜、食用菌、蚕桑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罗江、广汉、中江三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一个广汉部级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不断加快。

2019年3月略坪镇采摘羊肚菌

创新产业体系建设上,德阳市规划建设350公里现代农业外环线和150公里都市休闲农业内环线“双圈层”产业大环线,实现“连线成片、闭合成环”和“一镇一特色、一园一主业”,推动“村村入园区、户户进合作社”。加快成德大道、北京大道沿线成德一体化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带建设。以大型农业展会为载体,以“三品一标”认证及证后监管为抓手,大力推动农业品牌培育创建。累计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213.63万亩,无公害水产品产地26个,无公害畜产品产地45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70个、绿色食品44个、有机农产品3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全市6个县(市、区)均被省政府认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成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7个。

创新乡村治理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罗江区金山镇千鱼欢村18组,整洁的乡村民居外,一座座刚建好的现代化沼气池取代了以往传统沼气池。村民陈其会正将自家沼气池发酵的农家肥施到房前栽种的蔬菜下。

走进陈其会家中,干净的地砖、抽水马桶、淋浴设施一应俱全……整洁的厕所取代了原有的旱厕。“没改以前臭得很,夏天苍蝇蚊子乱飞,现在家里卫生环境好了嘛,而且人畜粪污都得到了利用。”陈其会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以往,“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石墙围四边”是农村如厕环境最形象的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地有关部门合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0年,德阳市罗江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8个“沼改厕”试点县之一,去年底,已在调元镇、金山镇2个镇8个村完成改造501户,全面完成省农能办下达的“沼改厕”项目任务。

罗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截至目前,全市95%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得到有效治理;63.7%的行政村具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整治彩钢棚174万平方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基础先行,德阳正竭力抓好高标准农田和农村公路建设,助力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0万亩,占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的55.4%。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到7456公里,所有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和通客车。

在什邡马井镇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新建成的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让当地菠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日泥泞不平的田间道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崭新的水泥道路。

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菠萝村村民丁哲云高兴地说道:“以往这里是2米的机耕路,货车开不进来,只能靠火山轮把蔬菜拉出去,现在道路不仅拓宽到5米,还铺设了水泥,大车也能进来了,以后收割、用水都不用愁了,产量高,增收有保障,我们腰包也鼓些!”

深化农村改革 实施乡村振兴推进机制

加快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农业农村体制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德阳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创造多项全国、全省第一,全国首创的“三书模式”入选《法治蓝皮书·四川依法治省年度报告(2020)》。累计成交农村产权项目3574宗,累计交易金额51.7亿元,平均溢价率45.8%,最高溢价率达1150%,成为助力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扎实推进农村土地 “三权分置”改革。全市建立完善以乡镇为基础的土地流转监测体系,土地流转面积122.85万亩,土地流转率38.4%,在全省市(州)排名第四。

2018年以来,德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季度一个主题,召开全市乡村振兴现场会,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推动落实。打造出罗江白马关万佛民俗村、绵竹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广汉大数据运营中心、什邡雪茄风情小镇、旌阳旌韵高槐文创小镇、中江挂面小镇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德阳市每年拿出1200万元,评定1个乡村振兴先进区(市、县)、6个先进乡镇、30个示范村,分别给予600万元、50万元和10万元的财政奖补。

目前,德阳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区1个、先进镇3个、示范村33个,认定市级乡村振兴先进区(市、县)2个、先进乡镇12个、示范村60个。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