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气象一体化平台投入业务试运行 德阳迈入智慧气象时代

2020-07-22 10:15: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宋开文

四川在线德阳消息(李萍 李晓明 记者 张胤媚)日前记者从德阳市气象局获悉,德阳智慧气象一体化平台投入业务试运行,该平台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气象预报与服务中,构建市县气象信息和气象业务服务的一体化,实现天气预报智能化、集约化及互动型、融合型转变,形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智慧气象”,开启了德阳气象服务的新时代。

智慧监测 构建“无缝隙”气象监测网

据德阳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勃介绍,该平台集合卫星、雷达、地面观测、探空等多种探测手段,科学有效融合天基、空基和地基三位一体的监测资料,构建了多维度立体气象监测网。同时,对多家业务服务平台和系统进行融合,实现一键式操作,解决了市县气象局业务人员人手少、操作发布平台多的问题,也为基层台站乡村振兴专项建设提供了平台支撑。

为提高德阳智慧气象监测水平,德阳市气象局充分利用德阳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数据,建立了包括(5分钟、1小时、3小时等)稠密实况数据和气象要素全面覆盖的多维度监测网,以人工智能为抓手,逐步完善监测数据质控体系,并通过对通信、电压、异常数据等多重数据监控,建立标准体系的监测网。这些由气象“大数据”组成的监测网实现了对监视区域内的主要气象灾害的智能识别、警戒区域内的主要气象灾害的智能报警、责任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的智能服务,真正做到“无缝隙”气象监测。

智慧预报 制作“精准化”预报产品

德阳市气象台台长李晓明表示,“智慧化的天气预报业务主要体现在气象预报的‘精’‘准’‘早’‘全’这四个字上”。针对用户对不同时间、空间气象产品的使用需求,从“精”字出发,德阳智慧气象平台充分利用ARCGIS(计算机制图)、北斗/GPS定位、卫星实景图像、3D地理信息重建和漫游时间轴等新技术,实现了气象预报在任意时间和空间的精细化服务需求。为提升智慧气象预报产品的准确率,德阳智慧气象平台以“准”字为核心要求,融合本市现有的全套天气预报客观预报系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和复杂神经网络的应用,结合本地预报的经验模型,在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同时,还大大增强了预报员对强降雨、雷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把控能力。该平台服务时效从“早”字出发,针对灾害性天气智能开展中长期气候背景预警、延伸期“动力+气候”预警、短期“客观预报+人工智能”预警和短临“雷达+人工智能”预警,确保灾害性天气的早发现、早预报、早发布,为广大公众和决策部门提供足够的应急准备和避险时间。智慧气象服务产品在气象要素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个“全”字,服务产品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所需的“温度”“气压”“风向风速”“湿度”“晴雨”等需求,还能满足专业领域、决策部门等所需的特殊气象要素、风险预测预警等需求。

智慧服务 建立“智能化”服务模式

“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气象服务的挑战显而易见,传统气象服务难以完全满足人们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的需求,德阳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在引导‘避害’的同时,还将提供‘趋利’建议,从改善生活品质的角度提升服务对象的‘获得感’”,邓勃指出。

德阳智慧气象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气象服务模式,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以深度融合为目标开展专业气象服务,以按需生产为目的开展个性化预报服务定制。在智能化个性服务方面,该平台依据对各类用户数据的挖掘,通过基于标签、协同过滤、关联规则等的个性化信息推荐算法,实现需求的智能感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同时,德阳智慧气象一体化平台还在为农气象服务、人工增(消)雨作业等领域开展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将气象观测、预报信息插值到空间区域上形成气象要素分布场,耦合作物种植数据、网格实况数据和智能网格预报数据,依托农用天气预报指标,建立作物生长适宜度模型,动态监控农作物生长态势;依托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建立农气灾害过程识别模型,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异常环境的智能报警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服务信息推送,让农民得到可靠的农业气象建议及气象防灾减灾建议。在智能化人工增(消)雨作业气象服务中,该平台利用5G网络、云端数据库服务、流媒体实景监控等新技术,建设涵盖阵前实时指挥、人影大数据管理、空域申请等多项子系统,实现人影工作的集约化,通过市—区县—作业点“三级联动”作业指挥响应模式,确保智慧气象服务产品“收得到、看得懂、实时交互、掌控全局”,提高人影作业执行力。

据了解,德阳智慧气象服务领域将逐渐向决策领导、广大公众、专业用户覆盖及拓展,立足德阳气象防灾减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等进一步发挥智慧气象服务作用,在智慧气象服务的新时代中,独占一席,发挥作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