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喜德良援”结硕果 什邡全域帮扶再出发

www.scol.com.cn (2018-09-19 00:42:27)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宋开文  

    四川在线德阳消息(殷宪龙 记者 古蓉媛)两年前的仲夏,骄阳似火,热火朝天。刚刚告别芦山龙门乡重建战场的什邡援建大军受命转战喜德县,一场跨越千里的“喜德良援”就此拉开大幕。

    两年后的初秋,田野金黄,硕果飘香。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转入“点对点”“面对面”的全域结对帮扶模式。

    时隔两年,记者再赴喜德县扶贫协作一线,记录大凉山深处发生的悄然改变,讲述散落在孙水河畔的援彝故事。

“乡村综合体”令人眼前一亮

    经过6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车辆抵达喜德县。刚进城,黑亮平坦、车水马龙的光明大道就让记者眼前一亮。两年前,这条县城里唯一的主干道正在施工改造,当时坑洼难行、尘土漫天的施工场景与眼前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去年年底通车的光明大道彻底改善了喜德老百姓的“出行老大难”,而今年2月移交的光明镇“两中心”更成为惠及当地群众的“乡村综合体”。

    由什邡整体援建的光明镇“两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占地1500平方米,总投资270万元。不光具备农技培训、农资配送和农产品交易等功能,还可以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兼顾辐射带动、促农增收、文化惠民等多重作用。“每天茶余饭后,都会有近百名附近村民自发前来跳广场舞,一到晚上特别热闹。”

    不仅如此,“两中心”还“客串”起什邡扶贫前指的临时驻地。什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什邡市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县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刘灿告诉记者,为了不给当地政府增加负担,指挥部最初设在城郊的一处农家小院。“指挥部28名援彝干部挤在200多平方的老房子里,办公、生活全在一起,七八个人睡通铺,经常停水停电,一住就是一年多。”今年3月,指挥部租用“两中心”部分场地作为临时驻地,“不仅改善了以前简陋拥挤的工作、生活条件,场地租金还能增加当地集体经济收入”。

“辣椒园”让贫困户“旱涝保收”

    拉克乡源泉村距喜德县城6公里,是典型的河谷地带。以前,村民靠天收成勉强满足温饱,怎样在河滩地种出“致富果”,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和什邡援彝干部的一直想解开的“同心结”。

    两年前,什邡扶贫前指和当地一家专合社共同“孵化”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样板效应”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引来拉克乡党委政府寻求指导合作。后经大半年考察地域环境、调研种植条件、挑选试种品种,决定在拉克乡源泉村发展辣椒产业,邡达辣椒订单农业扶贫产业园孕育而生。

    “辣椒园”从图纸到现实,来自什邡市农业局的援彝干部余明军一直忙前忙后。在他看来,“辣椒园”就是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升级版,“规模更大,理念更新,模式更专业,受益面更广”。不仅在后者的基础上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种植推广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还由什邡引进一家生态农业专业公司牵头,吸纳定点帮扶4个极度贫困村70户重点贫困户和园区周边贫困户建立专业合作社。“产业园一期投资500万元,主基地规划面积275亩,设有避雨生产区、露地适种实验区、林下种植示范区和育苗场;4个推广点分别位于沙马拉达乡、额尼乡、乐武乡、光明镇,目前共计划种植露地辣椒320亩。”

    9月14日,一场秋雨让人顿感凉意,而“辣椒园”里百亩辣椒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生机盎然。记者见到69岁的源泉村2组村民陈正秀时,她正和其他工友穿梭于碧绿的椒田里“夹苗”,只见她们熟练地用夹子将树椒刚发出的新芽固定在吊秧绳上。“这样可以让秧苗顺着绳子往上爬,把辣椒挂起来长。”“辣椒园”的“老管家”高友顺告诉记者,像陈正秀这样在“辣椒园”打零工,一天能领到60元工钱,熟练工一天能挣100多元。

    正当陈正秀和其他工友在“辣椒园”巧手飞舞的同时,远在46公里外的洛莫乡乃拖村,阿西伍合等18名重点贫困户从什邡援彝干部手中领到了平生第一笔入股分红,各个笑逐颜开。“根据合作协议,什邡扶贫前指将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作为股金,绑定定点帮扶的4个极度贫困村70户重点贫困户入股,每人每年可获1000元分红。”什邡扶贫前指临时党支部书记张鹏飞告诉记者。

    “绑定入股”让“阿西伍合们”初尝甜头,“订单农业”更帮许多贫困群众“旱涝保收”。今年初,在什邡扶贫前指和两地相关部门的“吆喝叫卖”声中,邡达“辣椒园”先后与朝天香、道泉老坛酸菜、老城川菜等什邡、成都3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成订单农业收购协议,“行情好时价格随行就市,行情不好企业就保底收购,最大限度规避市场风险,保障贫困群众生产收益”。看到辣椒不愁卖,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参观学习,目前已有超过200户贫困户直接或间接达成有种植意向,“辣椒园”的产业扶贫辐射带动效应清晰可见。

原创儿歌“唱蹈”生活好习惯

    长期以来,教育医疗卫生一直是喜德县的民生短板和薄弱环节。在对口帮扶中,什邡市坚持“扶资”与“扶智”并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当地群众的落后观念和生活陋习。

   “你拍一,我拍一,勤洗手脸勤换衣……”在崭新漂亮的光明镇幼儿园户外活动操场上,挂职副院长的什邡一幼教师刘清萍正带领孩子们边唱边做《好习惯拍手歌》。现如今,这首由她参与编排的什邡原创童谣在喜德县各幼儿园、“一村一幼”幼教点全域推广,“唱蹈”幼儿和家长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记者了解到,这所在当地硬件设施最好的幼儿园,同时还是全县幼教培训“大本营”。两年来,什邡派遣300余名骨干教师到光明镇中心幼儿园等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精品课、示范课以及教研、德育讲座等培训活动,参培人数达1100余人次。“目前已有400余名‘一乡一园’、‘一村一幼’幼教人员在光明镇幼儿园接受了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后续将打造成喜德县学前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刘清萍告诉记者。

“1+4中医馆”串起服务矩阵

    “再医几天,困扰我几十年的关节病就能治好了。”年过七旬的且托乡联合村1组村民黄登洪做梦也没想到,求医问药多年的膝关节退变,竟在县医院中医馆里治好了。

    喜德县人民医院中医馆负责人张剑军来自什邡市中医医院,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有着丰富的经验。当了解到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原因,喜德当地患骨关节病变和颈腰椎疼痛的患者较多,而对骨病康复疗效明显的中医治疗在当地搁置了十余年,他决心将中医传承下去,造福更多的喜德患者。

    在张剑军等什邡扶贫前指医卫小组成员的主张建议下,喜德县人民医院中医馆被确立为重点帮扶项目之一。该馆参考什邡市中医医院设计理念,古香古色的庭院、病房和文化长廊营造出浓厚的传统中医文化氛围。2017年10月,喜德县人民医院中医馆建成投用,并与其余4家中心镇卫生院中医馆串起“十字交叉、覆盖全县”的“1+4中医诊疗服务矩阵”。

    从免费提供药膏,到派出技术骨干坐诊、临床指导带教,什邡扶贫前指统筹什邡优势中医资源帮扶喜德县各医疗机构中医馆。“各中医馆陆续开馆以来,接诊量从刚开始的寥寥无几增至现在日均超过50人次,有效率超过90%。”张剑军说,良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许多患者的一致好评,不少周边地区患者慕名而来。“不仅方便了贫困群众就近就医,减少贫困患者的医疗负担,还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全域结对帮扶 什邡再出发

    喜德县地处大凉山腹地,面积是什邡的2.5倍,人口却不到23万,其中彝族人口占9成,贫困人口接近4万。“特别是那些高山村寨,贫困程度可以用触及人心形容。”在刘灿看来,要想帮助当地党委政府拔掉根深蒂固的“穷根”,绝非一朝一夕的易事,唯有“慢工出细活,病去如抽丝”。

    2016年8月,按照四川省委统一部署,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县脱贫攻坚。两年来,什邡市对标中央、省委要求,坚持“喜德所需、什邡所能”原则,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坚持精准施策,狠下“绣花”功夫,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智力帮扶等方面为喜德县脱贫攻坚贫贡献 “什邡力量”。

    从驰援玉树、援建龙门乡,再到坐镇喜德,参与指挥什邡“援外”全过程的刘灿被队员们亲切地称呼“刘专援”“刘援外”,在他看来,什邡人每一次“援外”行动既是一次感恩,更是一种情怀。他表示,目前全省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已全面进入“点对点”“面对面”的全域结对帮扶阶段,什邡援彝干部人才也即将完成新老交替的“血液循环”。“第二批援彝干部和技术人员将继续扎根喜德脱贫攻坚一线,把先进的援建理念、管用的扶贫方法和优良的干事作风带到喜德、留在喜德。”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