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四川|大城“园”梦——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解码

2023-06-20 10:11:25来源:新华网编辑:侯冲

仲夏时节,四川成都草木青翠,生机勃发。

这里,正在实施公园城市示范建设——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什么是公园城市?公园城市怎么建?

在实践中,成都以公园城市为“形”,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

公园城市,应是绿色发展的典范

记者走进天府新区核心区,映入眼帘的不是高耸的楼群,也非宽阔的广场,而是水鸟翩飞、鱼翔浅底的兴隆湖。

这里原本是鹿溪河流域一处滞洪洼地。2013年,新区规划团队利用低洼地形特点,保持原有地势地貌,壅水成湖。

这是在天府新区拍摄的兴隆湖(2023年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周勇良 摄)

风景如画的园林里,分布着人才聚集的科学城、拔节生长的独角兽岛……8.84公里的环湖绿道,串连起公园、社区、商圈和产业园区。

公园与工厂,是背道而驰,还是相向而行?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作出回答。

“传统城市规划通常沿着道路‘摊大饼’,我们转变为沿河、沿绿布局,保存80%以上原生地貌,河流、湖泊、绿地不再是城市后花园,而是与居民生活相融合的空间、带动产业发展的生态线。”天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林强说。

生产用地规模压缩、蓝绿空间占比提高,决定了天府新区产业发展的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方向。

这是在天府新区拍摄的兴隆湖畔的产业园,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就坐落于其中(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建立后,承担各级科研项目700余个,孵化企业16家。研究院云仿真所执行所长于智同是北方人,2017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成都组建研发团队。

“这里良好的环境充满吸引力,我们团队迅速扩充到30多人,大多来自外地,其中有我的6位清华大学校友。”于智同说。

目前,天府新区已集聚2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96个,吸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形成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都市工业、现代农业协同发力。

生态导向,正在重塑这座城市的竞争优势。

“从规模总量看,成都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市,但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在明显减弱,产业发展大而不强、多而不优,要从公园城市建设出发明确战略路径。”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说。

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进入设备调试阶段,西部氢能产业园全部建筑封顶,青羊区航空装备实验基地逐步投入使用……今年上半年,成都重点项目建设中,绿色低碳特征愈发显著。

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经济价值转换、产业开发价值提升,而产业收益又能反哺生态环境治理,两者在深度融合基础上相互促进、相互增值。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锋君介绍,通过大力培育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成都今年绿色低碳产业产值有望突破2600亿元。

2023年一季度,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医药健康产业、新型材料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较大,第三产业增长7.3%。

公园城市,应是传承丰厚文化记忆的载体

猛追湾,成都锦江边一处老工业区遗址,如今成了当地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

本世纪初,聚集在这里的工厂陆续搬离,留下破败的厂房和老旧的宿舍,昔日繁华不再。

“过去道很窄、路也堵,我基本不去河边转。”在猛追湾望平街住了25年的甘阿姨感慨道。

随着成都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猛追湾有机更新项目随之启动。改造后的猛追湾会是什么样,一时引起广泛关注。

如果大刀阔斧拆建,居民能住进新房,政府会获得土地收益,但老成都独特的工业记忆和城市乡愁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们以‘城市针灸’理念,明确了修旧如旧原则,重点在激活闲置资源、提升文化业态、改变交通组织方式上发力。”猛追湾街道办事处主任曹云说。

成都有3000多年建城史,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公园城市建设中实施老城改造,找准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坤说,“城市针灸”是一种小尺度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以“点式切入”方式由点及面,触发周边环境整体变化,达到激发活力、改变面貌、更新城市的目的。

改造后的猛追湾,7条街巷实现有机更新并连成一片,滨江机动车道变为一公里长的慢行街区,沿街店铺通过引进书店、咖啡馆、特色餐饮店、文创空间而被激活,延续了几十年的川剧票友俱乐部、居民们离不开的老剃头铺子得以保存,时尚风范、烟火气息交相辉映。

现在,不少离开望平街的老邻居又搬了回来。甘阿姨作为望平社区老年舞蹈队队长,经常跟老姐妹们在河边的坝子上跳舞。“看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感觉自己都变年轻了。”甘阿姨说。

在成都市金牛区,居民在跃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外的绿道上散步(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与猛追湾用“城市针灸”疏通老城经络不同,“一体改造”让跃进社区这个老旧社区焕发生机。

上世纪50年代,跃进社区还叫“跃进村”,在农民新村建设中走在前列。一甲子后,跃进社区成为成都中心城区最大的城中村,居民改叫它“稀烂第一村”。

作为未来公园城市社区试点,跃进社区在改造中与紧邻的天府艺术公园实施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发生巨变。

“我是土生土长的跃进人,从红砖房到公园边的大楼房,跃进社区真的跃进了。”74岁的白如玉和家人去年搬进安置小区,推窗见湖景,出门入公园。

“居民精神面貌随着社区变化焕然一新,老传统也回归了。我们在手机上开通了志愿服务平台,目前注册志愿者近1000人,为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提供志愿服务。”跃进社区党委书记叶飞说。

老城新生,再启芳华。

今年,成都持续推进81个片区、新开工20个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改造老旧院落616个,惠及5.8万户居民。

公园城市,应是市民宜居宜业的家园

植被繁茂、湖水清澈、风景怡人,走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仿佛走进一个大公园,这片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态成势、创新成林。这里是成都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的主要承载地,设计之初就兼顾了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

锦江区喜树路社区,成都人口密度最大的社区之一,一座名为“喜乐荟”的社区综合体为34个小区的近10万名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成都市锦江区喜树路社区,居民在老年课堂上舞蹈课(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声音要洪亮一点,表情再生动些……”在该社区综合体内的老年课堂上,66岁的社区居民易素华正在上戏曲课,60多位学员聚精会神地排练。“退休前我是文化馆的老师,没想到现在能在社区发挥余热,比上班时更忙了。”易素华说。

中午下课后,易素华选择下楼到长者食堂吃饭,“两荤一素”只要十几块钱;饭后,去图书馆稍作休息;下午,还可以去楼里的店铺逛逛。

在成都市锦江区喜树路社区,居民在长者食堂学习做豆花(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几年前,社区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后,将1.8万平方米公共用房辟出,建立社区综合体,既有政务办理、社区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也有各类服务设施,60%的面积做公益,40%的面积做商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住在附近的居民邵雷从小传承剪纸技艺,以前在外租铺面做小本生意,每月大半利润都花在租金上。通过遴选,邵雷作为手艺匠人进入综合体,不仅免租金,社区公益基金还为其提供小额贷款帮扶,小店渐有起色。

“没有租金压力,可以潜心钻研剪纸新技术,现在我开发出不少立体剪纸作品,线上线下销售都不错,感觉很有奔头。”邵雷说。

喜树路社区党委第一书记杨青松表示,“小而美”的社区综合体让居民在社区更有归属感,社区运行也通过商业收益的反哺进入良性循环,成就了公园城市里的“巴适”生活。

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府艺术公园,市民在美术馆内观展拍照(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天府艺术公园内,成都市美术馆的外形如一朵芙蓉花,绽放在一湖碧水边。开馆一年多来,这里仿佛磁场吸引着人们追寻艺术的脚步。此外,公园容纳了图书馆、当代艺术馆、川剧艺术馆等多个文化场馆。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艺说:“把这些设施建在公园内,更加显现出文化与艺术的公共性,能让它们更好地走入百姓生活。”

清晨,晨跑爱好者组成的“跑团”在各大公园开跑;上班时,可以穿过开放的公园或绿道;午休时,在工作单位附近的绿地逗留让自己慢下来;下班时,踏上被称为“回家的路”的社区绿道;周末,遛娃、健身、看展等活动能在各类公园里实现……

在成都市金牛区,居民在跃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外的绿道上骑行(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成都公园总数超过1500个,公园已深深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逛公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以人为本,是建设公园城市的逻辑起点,也是公园城市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展的根本遵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忠杰说。

公园城市,是诗意栖居的追求,是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瞻远瞩、厚积薄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未来可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