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培哲
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回顾过去一年,四川各地既有新物种“露面”,也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新举措出台。
看天上
成都平原新发现7种水鸟
乐山首次发现黑颈鹤
“关于灰翅鸫,2016年之前是不是在川大就有发现?”5月22日一早,金堂“鸟友”的提问,让成都观鸟爱好者微信群热闹起来。
今年1月,成都观鸟会组织了第七轮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新发现7种水鸟的身影,还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和中华秋沙鸭的踪迹。今年3月,成都观鸟会发布的《成都鸟类名录2023版》显示,截至2023年3月,成都境内分布的鸟类达到566种,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
今年4月,《自贡野鸟名录》也增添了一位新成员,观鸟爱好者在自贡高新区公园内发现华西柳莺。随着天气转暖,沱江上还陆续记录到绿翅鸭、斑嘴鸭、赤颈鸭等鸟类的身影。自贡市观鸟协会发起人李一凡介绍,4月作为鸟类迁徙季和繁殖季,正是不同居留类型鸟类“大杂烩”的时候。
城市之外,珍稀鸟类的身影同样频频出现。今年3月底,8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停留在乐山市金口河区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在草坪上嬉戏打斗,这是金口河区首次发现黑颈鹤。
在黑颈鹤迁飞的目的地——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在经过32天的孵化后,一只小黑颈鹤于5月20日破壳而出,成为若尔盖今年出生的第一只“鹤宝宝”。与往年首只黑颈鹤出生时间相比,这次破壳提前了近一个月。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与若尔盖湿地整体保护能力增强密切相关。
“珍稀鸟类‘能见度’提高,一方面是因为生态保护力度增强,特别是候鸟迁飞路线上的联合保护工作日趋完善;另一方面是因为观鸟爱好者等群体不断壮大,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互相配合,监测成果日趋丰富。”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在各级林草部门支持下,生态科普、自然研学等业态逐渐兴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正逐渐被唤醒。
此外,四川还从保护地建设着手,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开展生态修复,积极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为野生鸟类提供更多栖息地。“我们发动护林员队伍开展监测,在保护区内设立‘护飞队’等多种形式的巡护岗位,充实保护队伍;同时利用爱鸟周等节点,开展线下科普讲解活动,扩大宣传范围。”省林草局野保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看地上
珍稀植物频频“露面”
雪豹出现的次数有所增加
“3月,3次!”3月,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科研人员在巡护过程中3次“偶遇”野生大熊猫。此外,唐家河片区今年在整理红外相机数据时,还注意到金猫、四川羚牛等野生动物的身影。
“大熊猫作为国家公园保护的‘旗舰物种’,对其他野生动物发挥着‘伞护’作用,从过去一年的观测数据看,野生动物出现频率更高,活动形态更多样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管理处科研科负责人介绍,位于白果坪纸厂沟的红外相机,先后拍摄到大熊猫、金猫、四川羚牛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在同一地点“晒太阳”的珍贵画面,“大熊猫遛娃、金猫舔毛、羚牛打盹,憨态可掬的活动背后,显示出人为影响减少,保护效果日趋明显。”
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前不久完成了2022年下半年雪豹调查红外相机数据统计工作。105台红外相机中,有59台拍摄到雪豹照片和视频1320份,海拔跨度超1300米。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和此前的数据相比,雪豹出现的次数和海拔跨度都有所增加。“由于雪豹位于保护区食物链顶端,其数量和活动范围的增加也侧面印证了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珍稀植物也在四川频频“露面”。去年底,眉山市洪雅县国有林场发现多枝霉草,这是霉草科植物在四川省的首次记录。今年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发现四川省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中华盆距兰。今年4月,宜宾市江安县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丰都车前,也是川内首次发现。
“四川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但发现和收集这些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过程并不顺利,一方面要靠建立保护区,壮大已有的濒危种群,另一方面要靠资源普查,摸清植物‘家底’。”省林草局野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发现的成果看,这两项工作都在不断取得进展,“过去一年,四川通过实施若尔盖草原湿地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同时也在推动大熊猫、林麝等珍稀物种迁地保护和野化放归,复壮野生种群。”
“今年,我们还将巴山水青冈、鹅掌楸等重点物种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林长重点任务清单,要求各市(州)在保护珍稀植物的同时,完善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既要‘护得好’,也要‘防得住’。”省林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