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小康 感知幸福⑥|一个村小的40年看变

2021-07-20 09:49:37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宋开文

川观新闻记者 樊邦平

数据点击:截至2020年底,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小学、初中毛入学率接近100%,高中毛入学率已超过90%。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107元,比1980年增长2170倍。

数据解读: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农村地区文盲率达到95%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目标不动摇,着力“补短板、保公平、促均衡”,从基本扫除文盲,让人民获得尊严;到不断加大保障力度,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再到构建多元农村教育体系,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了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小康见证人

伍万银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沙湾小学退休教师

我是土生土长的洪雅县瓦屋山镇(原炳灵乡)沙湾村人,我生于1957年,全家有6兄妹,我排行老大。

1976年11月,我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瓦屋山镇沙湾村,成为了一名村小的代课老师。那一年我19岁,从此以后,我的职业生涯再也没有离开过这所乡村小学。直到2019年,我把最后6名学生送走。一算,我已经在这里干了43年。

沙湾小学是一个由祠堂改建而来的学校,当时小学共有8间教室,由于我们这一片距离乡镇上的初中比较远,所以沙湾小学还设置了一个初中部,方便附近几个村的初中生就近上学。

当时沙湾小学内,有初中生20多人,小学生110人,但只有2名初中老师和4名小学老师,由于老师和教室匮乏,当时学校只能采用“承包制”,即一名老师负责一个年级,但这样还是不够,有的老师就要同时负责两个年级,同时,学校还采取了复式教学法,就是让两个年级的学生共用一个课堂和一名老师,课堂的左边是低年级,右边是高年级,低年级在上课时,高年级就自习。

当时学校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吃水就是一个大难题。每天老师要到几百米外的山泉口去挑水,每天要挑满满三挑。同时,由于学校没有电,我们晚上备课是用煤油灯,备课一晚上,鼻孔里很快就变成黑不溜秋的样子了,眼睛也被煤油熏得不住地流眼泪。

这些很难,但是更难的是教育观念还没完全改变。当时沙湾村的小学入学率大概只有80%左右,一部分学生不想上学,家长也没有强硬要求,全校每隔两三年便有一个学生辍学,我们到家里去做工作,无论怎么做,学生都不愿意来。好在一切都在慢慢改变。

待遇的改善也体现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我作为一名代课老师,报酬是每天算8分工,一个壮劳力,满打满算干一天活,也只能挣10分工,收入还是比较可观。

后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仅花大力气改善了学校的软硬件条件,还切实提高了我们乡村老师的收入待遇,让大家能安心扎根乡村教育事业了。

后来的30多年,沙湾小学的硬件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仅通了电,还先后搬迁过两次学校,最后搬到了距离老校区只有一公里不到的地方,不仅建成砖瓦房,还修了一个占地3亩的塑胶球场。

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加大,农村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了质的提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慢慢就有家长主动给娃儿买教辅材料了,还有找老师帮助批改教辅材料上的作业,这种变化真的让当老师的发自心底的高兴。

学生人数、教师队伍慢慢稳定下来,教师待遇稳步提升。1996年,我们学校的民办教师全部转为了公办身份,工资也不断提升,后来最高月工资达到了5000元,退休时,我的退休工资拿到了近6000元钱。

软硬件条件的改变也为农村的娃娃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村便陆续走出了多名大学生,我还记得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叫伍小红,她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听到她被录取的消息,我激动得一晚上没有睡着,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改变农村娃娃命运的教育之光。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村上越来越多的孩子去了城里上学,沙湾小学的学生也渐渐减少,2017年时,只有6个学生。这一年已经退休的我又回到了讲台,照顾这6名在校的娃娃。到2019年他们跟随父母到了镇上或城里后,我才正式退休,沙湾小学也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我做了一个粗略统计,近30多年来,沙湾村考上大学的农村娃娃超过了10人,这其中,有多人在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洪雅县,更有的回到了农村,成为了乡村教师、村干部或乡镇企业家,从走出大山到回到大山,沙湾村的农村娃娃们如今接过了父辈们的接力棒,为家乡发展而奋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