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篇推出“最可爱的人”系列特别报道
忆往昔峥嵘,缅国家英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封面新闻邀您一同追寻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足迹,回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火岁月,寻访健在老英雄,听“最可爱的人”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不忘历史,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老兵档案
姓名:余永安
年龄:82岁
籍贯:四川内江
经历:1953年10月,余永安与六七十名同乡被选为新兵,到北京炮兵学校学习,因志愿军高炮部队急需技术兵,要求新学员立即入朝,在实战中边学边练边打击敌人。在高炮连,余永安成为了一名负责测量目标距离的测远机手。在一次站岗时,余永安抓获一名美军特务。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像 王秋萱
2020年10月,成都的秋天明澈动人。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空气里洋溢着怀念的气息。成都市人民检察院82岁的退休干部余永安,提笔在稿纸上写下“难以忘怀的岁月——记抗美援朝的一些日子……” 回想起70年前,自己15岁从中学直接参军,一路北上入朝的峥嵘岁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一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令人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那片异国他乡的土地,回到了曾度过难以忘怀的青春火热岁月。
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时光流逝,精神永存。 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一名把30年青春和热血融入到人民军队的老兵,余永安在成都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回忆起他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时战斗岁月的点滴往事,并 “希望儿孙们了解历史,不忘初心。”在老人珍藏的宝贝中,有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徽章的正面写着“和平万岁”,背面刻有“1953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赠”的字样。老人将它拿出来后,用手擦了一遍又一遍……
不平凡的岁月
1953年9月,余永安满15岁,刚刚入学高中一年级不到一个月。他是四川内江资中县球溪镇一个家境非常贫困农户的儿子。此前上的三年初中,得到政府和学校的学费减免,每月还能收到政府发放的助学金。余永安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等着新的助学金申请。有一天,他所在的资中县第三中学来了几位解放军干部,要招收一批高中生到北京炮兵学校学习。怀着回报党和人民、保家卫国的心情,余永安不假思索地报名参军,与他同班的六七名同学一起被选上。四天后,体检完毕,马上出发。如今82岁的余永安清晰记得,出发那天是10月3日。“刚刚过完国庆节。”按照原定计划,包括余永安在内整个资中县六七十名被选上的新兵,先坐汽车到重庆,坐船到武汉,然后坐火车北上前往北京,准备进入北京炮兵学校学习。
余永安
到了丰台站,火车停了。下一站就进入北京站了,大家心情激动,等待着火车启动,进入梦寐以求的北京炮兵学校。原地待命2小时后,事情有了变化:余永安和一起参军的新兵忽然接到命令要马上下车,在车站集合:“你们学习的地点改了,不在北京,并宣布了中央军委和北京炮兵学校的命令,因志愿军高炮部队急需技术兵,要求新学员立即入朝,在实战中边学边练边打击敌人。”
众人马上又上车,日夜兼程,奔赴到了另外一个遥远的目的地:辽宁安东(现丹东)。在中朝边境,余永安和他的同伴们,见到了来接他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62师教导营的教导员。换装志愿军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从一名高中学生到一名开赴前线阵地的志愿军战士,面对这一转换,余永安回想自己当时的心情是,“比较意外,但非常激动。”
入朝参战时,余永安与战友合影
1953年冬,余永安与高炮部队的战友一起,开始了高射炮的理论和实践学习。那年的朝鲜气温出奇的冷,气温在零下20-30度。他和四川的战友何曾经历过这样的天气,“高炮连连长、指导员严格训练我们,因操控高炮仪器不能戴厚棉手套,每次训练下来我们的手都被冻僵,长时间低温下训练,手、耳朵、脸上都冻伤了,但同志们都坚持继续训练,战胜严寒困难。”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同志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高射炮射击要领和测量技术。一门高射炮需要八位战士操作,一炮手操控高低机(炮口上下摆动),二炮手操控方向盘(炮口左右摆动),……余永安是负责测量目标距离的测远机手,根据这个测量数据,来计算炮弹需要飞行多长时间能恰好击中飞机,每次炮手射击前,都是他先吼:3500(公尺)!4000(公尺)!
余永安在志愿军某高炮部队操控高炮测距机
余永安参加志愿军入朝的时候,中朝与美国已于几个月前( 1953年7月)签订了《停战协议》。“美军战斗机不再飞过“三八线”,但继续派侦察机过来探摸我们的军力部署。”据余永安讲述,当时司令部向高炮部队下达命令:“只要美军侦察机飞过“三八线”就打!”后来美军侦察机被击落击伤后也不敢再飞过线。但其贼心不死,开始放侦察气球,气球下面安装了侦察仪器。司令部又下达命令:击落过界的所有气球。气球速度比飞机慢,高度低,侦察气球陆续被我们的高炮击落,至此,美军不敢再冒然进犯。美军空中骚扰暂时消停了,但开始派地下特务侦察破坏。面对不稳定的局势,余永安和自己的战友们,刻苦训练,天天战斗值班 ,不敢有丝毫懈怠,时刻准备着再次投入战斗。
难忘朝鲜“阿妈妮”情意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对很多80后来说,对小学语文课文《再见了,亲人》(选自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这个段落一定念念不忘。这篇文章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留恋真情。而余永安在与朝鲜人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对这种深厚情谊深有体会。
余永安所在的高炮连为保护水丰发电站,在附近的山坡上驻守了一年多的时间。距他们高炮连阵地几百米远,住着一户三口人家,一个60多岁的“阿爸基”(朝鲜话:大伯),一个60多岁的“阿妈妮”(朝鲜话:大妈),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老两口把志愿军高炮连战士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1953年停战后,战士们每天仍要到阵地上战斗值班,老两口每天都要把营房通向阵地路上的积雪落叶打扫得干干净净,怕战士们滑倒;每天到山脚下去担水送到伙房;每天还要到山上背柴为战士们生火取暖做饭用。余永安记得,自己曾经有一次感冒,阿妈妮还给他送来煮好的一碗面条。“当我们即将转战到青川江及孟中里(村名)时,阿爸基和阿妈妮一直哭啊,舍不得我们走!战友们悄悄地把自己参军前穿的衣服送给他们御寒。我也把自己除军装外的衣服都送给了“阿妈妮”。
余永安与战友在朝鲜青川江夏季的合影
转眼快70年过去了,余永安有时候也会怀念当年在朝鲜结识的阿爸基和阿妈妮。曾经有一次有机会,战友组织回朝鲜看看,但因为年纪大而未能成行。回忆当时接触的朝鲜老百姓,余永安说,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勤劳、朴实、忠厚、友善。“那时朝鲜的村庄人口基本上是上了年龄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小孩,几乎看不到年轻人了。”
1956年,余永安和他同批的战友们奉命回国,结束了在朝鲜的战斗生活。先是坐志愿军专列到达安东火车站,换乘普通火车后,余永安和战友们佩戴的志愿军胸章还没有取下来。服务员认出了这是一批志愿军,喊着:“咱们的志愿军同志回来了!“车上的乘客听到呼啦一下子都围上来了,把指战员们乘坐的车厢围得满满的,“大家伙儿让我们唱歌。大家心情都很激动,说唱就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气氛真的是很热烈。”
当初一起去当兵的四川资中同乡六七十名,一起从朝鲜回来后到重庆炮兵学校学习三年。1959年毕业后分到全国不同的部队。余永安被分到63军,这正是当年在朝鲜战场给余永安很多激励的英雄部队。跟着这个部队转战石家庄、内蒙、太原,八十年代转业回到成都,进入检察院系统工作,直到退休。当时一起从资中县城报名参军,进入朝鲜,后来留在成都的总共有五个人,其他四位战友已经去世了。每每想起他们,余永安都充满怀念,“他们还在的时候,我们经常聚会,在一起喝茶聊以前在朝鲜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