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浙江绍兴的“覆卮山居”民宿,民宿主人梁哲锋(左一)为客人送上茶水(无人机照片)。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更佳人居环境。在“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别有滋味的江南乡愁。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宁宁
高质量发展 四川向浙江学什么
在省委出台的《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中,15次提及高质量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其中之意。
在高质量发展的标尺上,浙江始终以创新为引领,走在全国前列。盛夏8月,四川日报全媒体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浙江。从“亩均论英雄”改革发源地绍兴柯桥到电商直播“圣地”杭州九堡,我们试图剖析一个个案例,拆解浙江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寻求可复制的经验。
“亩均论英雄”这个热词由农业“亩产”演变而来,但它的发源地却是一个工业城市——绍兴。
绍兴县,位于杭州东南,2013年撤县设区,更名为柯桥区——绍兴市的市辖区。这里原是名副其实的“染缸”: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坐落于此,全区集聚的印染产业贡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产能。
除了销往全球的布匹,另一“特产”则是一项14年前发端于绍兴县,后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改革——“亩均论英雄”。它被浙江省视为“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最重要的招法”,2018年成功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
今年5月,四川版“亩均论英雄”正式出炉,我省明确将在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推广“亩均论英雄”改革。
8月13日,记者来到柯桥,进工厂、访部门,试图拆解这项改革的“招法”,如何用亩均论英雄?
浙江
浙江的“亩均论英雄”改革
第一阶段:基层探索
2006年,绍兴市柯桥区在全国率先提出“亩产论英雄”
第二阶段:试点推广
2013年,浙江省政府在海宁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并于2014年向24个县(市、区)推广
第三阶段:“亩产论英雄”升级为“亩均论英雄”
2020年1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实施《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亩均论英雄”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改革目标
到2020年
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27万元/亩
全员劳动生产率27万元/人·年
亩均增加值达120万元/亩
全面实现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低效企业出清
到2022年
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30万元/亩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0万元/人·年
亩均增加值达140万元/亩
小微企业全部入园基本实现“园区之外无企业”
2019年浙江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前三名(地级市)
宁波
43.2万元/亩
杭州
39.4万元/亩
温州
31.6万元/亩
逼出来的“大招”
对亩均税收、亩均销售示范企业重奖;
约束低产出的项目供地
从绍兴北站出发前往柯桥区政府,沿途各类以轻纺城命名的高楼大厦、物流中心、仓储中心、体育中心,无不表明纺织印染对城市的深刻影响。
印染和能耗,关系密切。柯桥区经信局副局长徐祥林列举了一组数据:2006年绍兴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电耗均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县166家企业被列为省级重点用能单位,占全省的12%。
同时,工业用地空间越来越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绍兴县人均耕地仅占全国平均数的40%。他举了个例子,2006年到2007年,全县排队的工业项目235个,用地需求8728.6亩,但实际可安排土地只有1550亩。
粗放型发展的模式和资源要素不足的矛盾,倒逼着当地出台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企业、行业、区域评价体系和要素资源供给评价体系。
2006年开始,绍兴县率先打破原有的企业评价体系。这个逼出来的“大招”,从“心诀”开始,就有了根本性变化——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因此评价方式也从此前的“规模、增幅论英雄”转变为“亩产效益论英雄”。
几个新招式直击要害——
对亩均税收、亩均销售示范企业重奖;
约束低产出的项目供地;
达不到指标的企业,取消县委县政府一切优惠政策;
将镇(街)、开发区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与岗位责任制考核挂钩。
这个新鲜事,迅速引来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将一个小县的改革,推向了风口浪尖。
虽然质疑声不断,但没有影响改革的进程。14年来,“指挥棒”的改进和完善,始终围绕着企业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来进行。徐祥林说,三句话可概括变化。
一是导向越来越清晰。目前的评价体系,从原来的“亩产论英雄”向“亩均论英雄”和“创新论英雄”转变。指标已经扩展为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税收、单位排污税收、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六大指标,并根据行业特点赋予指标不同权重。
二是越来越注重科学和公平。规上工业企业根据土地性质,分别按土地自有和土地租用分行业评价,让企业在同行中排序。当地收集了近20万条各企业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建立“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每家企业、每个行业、每个片区的绩效情况一目了然。
三是影响力越来越大。评价范围跨出了规上工业企业领域,扩展到用地3亩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建筑工业化企业和服务业企业,2019年参评企业已经达到2842家。
抓住排污权这个“牛鼻子”
倒逼企业通过技改减少污水排放,
千方百计提高产出效益
马鞍街道位于柯桥区东北角,毗邻钱塘江口。这里的大片土地半个世纪前还是茫茫海涂,如今已成为柯桥区印染行业的主战场。
8月14日,浙江宝纺印染有限公司的外贸负责人施中华驱车带我们在这里转了转。“现在马鞍的楼(厂房)越来越高了”,从2006年入行到现在,施中华眼看着柯桥区的印染企业集聚马鞍。厂房越建越高只是集约发展的表现之一,我们走进宝纺印染的“绿色工厂”,才体会到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蜕变。
屋顶下藤蔓缠绕,假山间流水潺潺,隆隆作响的自动化生产线旁,是锃光瓦亮的不锈钢路面。施中华说,“以前我们都在办公室备一双车间专用鞋,不然鞋子脏得没法穿,现在就算穿白鞋进来也不怕了。”
宝纺印染耗资1.2亿元引进了绿色高端生产线。一方面,自动化程度提高,员工从1500余人减到现在的900多人;通过技术改造,宝纺印染的能耗降低50%,印染污水和刺鼻气味少了,效益提升了30%,产能比2012年翻一番。
正在排队等待IPO的迎丰科技公司,先后投资近10亿元,革新80%生产设备,厂区面积128亩,亩均税收超过100万元。另一家“海通印染”不惜成本翻建新厂房,引进高技术含量的项目,使每米面料的附加值提高到两位数。
多位企业主告诉记者,“亩均论英雄”就像是“指挥棒”,促使企业千方百计提高产出效益。其中最牵动企业神经的“牛鼻子”,是差别化的减排政策。按照相关规定,企业要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差别化削减排污指标,按3%、6%、10%对B、C、D类印染企业进行指标核减。
排污权,一方面直接影响企业产能,另一方面可用于银行抵押贷款,这样一来,就事关企业资产。徐祥林介绍,考虑企业融资需求,这项政策后期进行过调整,不改变权证上的排污量,而在实际生产中核减排污权。
不纠缠于产值税收等直接量化指标,而是施巧劲,从排污权切口,实行反向倒逼,将排污权发挥到极致。马鞍街道办经发办主任施旭日分析,无论是在印染行业提高排污税收权重,还是倒逼核减企业通过技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都是在促进企业提能升级。2019年,全区共核减废水排放8599.6吨/日。
一组数据反映成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从2006年的4.21万元/亩,提高到2019年的14.09万元/亩,亩均增加值由47.95万元/亩提高到85.88万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