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围着产业建 扶贫车间就业忙
本报记者 侯冲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头号工程”。截至4月29日,我省仅剩4808户25245人的住房扫尾工程未完成、11562户59373人未入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接近尾声。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产业成规模,就业有渠道,目前我省已完成搬迁的安置点,后续帮扶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做强产业
完善益贫带贫机制
4月29日,凉山州美姑县拉木阿觉乡依托小集镇安置点开始分房,3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摇到了自己的新房,不久即将搬迁入住。
安置点不远处,几个产业项目在紧张施工中。“今年内要建成5800亩青花椒基地、1000亩苹果基地、蛋鸡孵化场和苦荞加工厂。”对于安置点未来的产业发展,拉木阿觉乡乡长李依轮掰着手指头数起来。
跟拉木阿觉乡一样,我省不少搬迁项目,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到未来产业发展,形成新村围着产业建的格局。
安置点向产业园靠近。南充市高坪区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三靠近”原则,即靠近现代农业产业带搬迁、靠近旅游规划区搬迁、靠近新农村或场镇搬迁,引导搬迁人口向柑橘、粮油、花椒三大产业带集中。
大产业之外,房前屋后的小产业,也是不少安置点的特色。
“100多株‘摇钱树’!”搬迁后,巴中平昌县江口镇牌坊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曾永才,在房屋前后栽起100株蜜柚发展庭院经济,牌坊村的其他搬迁户也根据自家所处条件,纷纷在小果园、小菜园、小禽园、小药园、小鱼池“五小”庭院经济上做起文章。
增加就业
家门口就能做“双职工”
“现在我和妻子都在工厂打工,名副其实的‘双职工’!”5月8日,乐山市马边县雪口山乡羊店儿村扶贫车间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吉石罗布一边熟练地踩着缝纫机脚踏板,一边兴奋地说。
吉石罗布是2018年底搬入雪口山乡黎明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该安置点共安置593户2912人。距离安置点五六百米,就是雪口山乡扶贫车间。这是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援建雪口山乡的东西部协作项目之一,去年10月起运行,目前带动就业93人,其中贫困人口47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安置点引入扶贫车间,让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搬得出、稳得住,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
扶贫车间模式较为灵活,但是减贫益贫作用有限,不适用较大规模安置点。针对较大规模安置点,必须打出就业“组合拳”。
4月26日,凉山州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分房工作启动,这是四川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安置昭觉1.8万余名群众。
近两万人搬迁至此,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昭觉县委副书记陈松柏介绍,目前,县城周边已有昭觉县涪昭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四开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等多个成熟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将引导集中安置点的老乡们进入园区务工就业。此外,一家来自浙江的服装加工企业即将落户昭觉,在集中安置点建设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厂。
有机会,更要有技能。针对贫困户需求,我省不少安置点精准开展“菜单化”培训。泸州市合江县创新开设“扶贫专班”,开展订单式培训;昭觉县城安置点今年计划组织500人以上,参加家政服务、焊工等技能培训……
目前,全省搬迁群众中,通过发展特色农林业、劳务经济、社会保障兜底、就近就地就业等,已累计脱贫11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