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创新引领德阳高质量发展

www.scol.com.cn  (2018-08-01 11:27:28)  来源:德阳日报  
编辑:宋开文  

昨(31)日上午,解读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专题解读了实施创新引领行动的重要背景、主要内容和目标路径,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德阳要全力打造“四张名片”,深入实施“七大行动”,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其中,创新引领行动被列为“七大行动”之首。实施创新引领行动,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强市,围绕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并重,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着力培育“万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

A主要目标任务

B五大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强市。围绕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并重,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着力培育“万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实施主导产业提质振兴计划,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倍增计划,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实施产业园区提档升级计划,调整产业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强化创新驱动,实现发展动力变革。

二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新水平。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壮大服务业企业实体。围绕现代服务业新兴领域,着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现代金融、文旅康养等产业。服务和满足“工业强市”战略要求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推动开展服务业和制造业“双轮驱动”发展试点。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化与成都、环成都经济圈城市在医疗健康、教育培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支持发展分享经济、数字创意、智能家居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特,解决骨干企业户数较少、规模偏小、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

三是聚焦关键性改革攻坚突破。坚持以重大装备领域军民融合为重点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畅通军转民、民参军通道,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和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与成绵共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壮大产业规模,以“民参军”为重点,培育更多的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和创新成长型企业,力争到2022年全市军民融合企业达到200家;精准对接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推进重大装备制造、通用航空、新能源三大领域军民融合;坚持错位发展与协同发展,打造军民融合“3大园区”,即聚力打造四川(德阳)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四川军民融合通航产业园、四川德阳金山军民融合产业园。力争到2022年军民融合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加快各类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四是构建创新人才新体系。围绕“突出人才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构建创新人才新体系。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共建成德绵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示范区,推动领军人才政策落地落实,启动“德阳聚才计划”;扩大对外开放,面向全球招才引智;深化校地合作,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贴近产业布局,建强技能人才队伍。以职业教育改革为引领,采取“学校培养+岗位实践+竞赛选拔”的模式,加快建立政企校深度协作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综合服务基地,为打造装备智造之都夯实技能人才根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引才留才软环境。

五是构筑创新创业新生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聚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力争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76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1903亿元;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德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加快开放式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核心技术、成长性产品和扩张性企业;聚焦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集聚社会创新资源,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平台载体;聚焦创新创业生态营造。健全落实税收减免、创新平台建设、人才激励等政策,优化鼓励创新软环境。实施孵化载体“提质增效”行动,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孵化链条。推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着力构建多层次投资生态链。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运用能力、保护力度。

C两大支撑体系

全会提出,实施创新引领行动,要构建创新人才新体系。我市于2016年出台了德阳市全面创新领军人才政策,目前已评选两批32名领军人才,并已兑现了政策规定的相关待遇。

下一步,在平台建设方面,我市将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平台建设,通过“项目合作、柔性引进”的方式,汇集各地人才智慧。在环境营造方面,一是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支持体系,探索打造“引导基金+产业基金+风险投资”模式,推动设立“德阳市产业人才发展引导基金”,推动成立德阳农商银行“人才支行”,探索建立人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出专门针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产品。二是打造“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体系,实施人才安居项目。提供医疗保健、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三条绿色通道。定期开展人才交流活动。继续完善政策体系,出台针对军民融合、金融等方面的人才政策,补齐德阳人才政策短板。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合作,加强市校合作,提升服务水平,为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此外,全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和开放式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主要从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以科技专项资金为引导,支持我市企事业单位同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建立了总额不低于2000万元的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有效调动了合作双方的积极性。

二是重点推进“德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市校(院所)合作平台作用,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需求,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在德阳转移转化。

三是努力构建创新创造的资金链条。充分运用创投资金、德阳阳光天使投资基金、四川省双创基金子基金、四川省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德阳子基金,积极筹建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德阳子基金,努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金融支撑体系。

四是支持企业利用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合作共建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加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受益主体。

五是通过人才政策,为企业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更好地组织和集聚各方智力、技术资源为德阳经济社会服务。重点引进一批学术造诣高、社会认可度高和我市产业最需要的科技领军人才,增强我市企业的内生创造力。(德阳日报记者 杜晓鹏 )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