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提升乡村治理 罗江顺河村“蝶变”美丽乡村

2020-06-18 16:54: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宋开文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古蓉媛)白墙黛瓦、山清水秀......如今的顺河村一改往日的“老旧”气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村子里有了越来越多的生机与活力。

位于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的顺河村依山傍水,广阔的云龙坝是农民的“大粮仓”,百年来浸润在调元文化中的顺河村却沉寂多年。种了不少粮食,可都挣不来多少钱,村里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如何让乡村既能挣得到钱又能留得住人。

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通过重抓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把乡村“软实力”积累成了“硬本钱”,让乡村在不断飞跃发展的同时,文明的印记也闪烁在这片土地,活出了新模样,活出了新面貌……

产业“活”带动村子“火”

2008年以来,调元镇干部使劲儿“折腾”——壮大产业、改善民生、强化队伍……2012年成功引进返乡创业人才杨洪军流转撂荒的“二台土”建起了万亩青花椒产业基地,成立专合社覆盖全村。

盛夏,骄阳似火,青花椒基地里300余名村民正带着丰收的喜悦采摘成熟的青花椒。“采摘期,村民人均可挣得2300元左右的收入。”顺河村负责人直言,这样家门口就能挣钱的好事在以往都是不敢想的。

“靠青花椒过上了好日子,以前的荒山现在变成了‘金山’”。村民们纷纷直言,现在就算不出远门打工,在家一样也能靠着花椒挣钱。

看着青花椒产业日益壮大,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调元镇的干部们又开始思考怎么留住产业发展的“根与魂”。通过多方商讨和专家建议,最终决定首先要打“文化牌”,要把调元文化这个“根与魂”扎在产业里、扎在发展里、扎在百姓的心里。村“两委”叫来了村里的议事代表,开起了“板凳会”。

怎么弘扬调元文化?建不建农业公园?盖不盖川菜院子?搞不搞农旅融合......一项一项讨论决定,就这样在议事代表们的共同商议下,顺河依托调元文化走上了大力发展农旅融合的路子。近年来,顺河村连续举办了四届油菜花节和三届青花椒节,研发青花椒酱、特色川菜宴席,每年引来游人如潮成为了乡村旅游热门地。

开农家乐、卖土特产……百姓端起旅游新饭碗。村民刘国英一家就依靠乡村旅游在家经营农家乐。“最近疫情有点影响,但之前生意一直都不错。村上建议我们也给自己的农家乐定了方向,专做农家特色菜。”

好家风好家训凝聚好乡风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于习作、乐于奉献、回报家乡、孝敬长辈、诚实守信”,这是顺河村邹小敏的家训。这个充满活力的80后姑娘,青春洋溢的脸上总是泛着暖暖的笑容,她没有像其他年轻人那样去大城市发展,而是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为家乡的父老“打工”。回乡后,邹小敏主动分担了一些村里的文书工作,一心一意想着为村里的父老办好事、办实事。

调元镇顺河村号召村民家家都写“一本经”,让每家每户都确定符合自己家庭的家规家训,有的牌匾装裱挂在自己家中、有的记在家谱里。“好的乡风,需要一个个小家庭的好家风、好家训凝聚而成。”村党支部书记贾兴泉说,“这是推动顺河村进步的无形手臂。光把家规家训刻下来远远不够,是要让它成为顺河村人比量着不断往上走的尺子。”

村民刘泉谨记家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原先村上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免不了大操大办,往往是一场喜事花光家里大半的积蓄。乡里乡亲们操办起婚丧嫁娶的事情十分铺张浪费,一点都不“心疼”钱。今年准备给儿子娶媳妇,老刘和儿子儿媳商量,办了一场简单而充满温馨的婚礼,倒不是因为“心疼”钱,用老刘的话来说:“时代在进步,一些旧的习俗是该改一改了,铺张浪费不是咱们农民的风格。”

志愿服务队为乡亲解困

随着家风、家训的推进,顺河村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号召村民都来参与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今,顺河村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村里老小都会去帮忙。

顺河村村民杨蓉就是志愿服务队的积极分子。性格温和的杨蓉从未和邻居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邻里有难处,杨蓉总是热心帮助,村里有啥大事小情,就算她自己没有空闲,也会让丈夫和孩子们帮忙搭把手。一说起自己的热心,杨蓉却总说这没什么“这些年,乡里乡亲的没少给我家帮忙,我只是做点小事儿不算什么。”

留守儿童刘敏的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年迈爷爷一人照看,邻居们就主动承担起了帮带刘敏的责任。村上的志愿服务队也经常把刘敏带到村上的“留守儿童之家”帮忙辅导功课、做游戏。一家困难万家帮,在顺河村,这样的景象总是不停“上演”。

其实,在罗江区调元镇,顺河村只是众多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调元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体部署,兴产业、严治理、暖人心,农村到处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个村庄变富、变美、变强,一幅美丽的调元画卷跃然眼前。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