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精湛技艺的传承。近年来,广汉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坚持思想先行,党管人才责任全面落实;坚持政策先行,聚焦油气产业形成引领;坚持服务先行,精准服务提升人才获得感;坚持创新先行,人才智慧赋能产业发展,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精心培养了一大批劳模和工匠,他们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劳模工匠精神,成为广大基层职工学习的榜样,为广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产业队伍、人才支撑。
练就一手绝活的石油技工
80后的龚波, 自2005年入职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长年坚守在生产一线,现任零部件加工中心镗铣班班长。他凭借专注、认真、坚持,把技艺发挥到极致,练就一手绝活,先后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第八届劳动模范” “德阳市技术能手示范个人”“德阳市英才计划—青年工匠”、“四川宏华突出贡献奖”,地市级职业技能竞赛数控铣工组第1名,其团队获得“四川省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2018年,页岩气开采的国际市场抢占日趋白热化。为确保高质量的生产进度,公司成立了压裂泵制造党员突击小组,龚波随即带领技能创新工作室成员,担负起压裂泵制造“百日攻坚战”重任。通过艰苦的努力,顺利完成了任务,为压裂泵制造树立了行业标杆,为公司页岩气的开采项目成功抢占市场先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公司大力推进智能制造进程中,龚波带领的团队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宏华公司绝大部分高精尖产品的零部件加工都出自这支队伍,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为公司节省了大量成本。由他改进的工艺新方法、新技巧,已广泛应用于各制造厂商的批量生产中。集团公司专门为“龚波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工作室成立至今,共解决难题32项,小改小革31项,创造经济效益近200万元。
在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以及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背景下,石油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龚波和他的团队参与了诸多世界瞩目的项目,完成了万米钻机“地壳一号”核心部件的加工。作为完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项目,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地下万米钻探技术的国家。他参与制造完成了TIGER项目—海上钻井包,一举打破国外企业对海洋钻井平台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在国际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热爱黄土地的农业达人
家住广汉市兴隆镇鸹林村的黄达安,是广汉市垦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用对脚下土地的挚爱与不懈投入,走出了一条科学种植、智能管理、示范带动发展现代农业之路,引领周边农户共同富裕。先后荣获“四川省第八届劳动模范” “德阳市农民科技拔尖人才” “德阳市科普讲师团讲师” “德阳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 “广汉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广汉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等称号,成为家喻户晓的农业达人。
黄达安曾在外打拼多年,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的思想也悄然发生了转变。“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可还是家乡那片土地能让我感觉安心和踏实。”几经思考,他最终决定回家乡创业。
2014年1月,黄达安创建“广汉市垦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便将其定位成一家集果蔬“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通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他认识到要做好一个产业并不简单,必须要在生产模式、技术、市场上有保障,更要有广大的农户参与形成规模,否则很难持续发展。于是,他一方面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扩大规模;一方面响应政府号召与兴隆镇一家畜禽养殖公司合作,推行种养循环生产模式。技术上,黄达安采用智能滴灌对种植的蔬菜进行施肥浇水,运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实现自动水肥一体化管理,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并提升了产品品质。
2017年,不断进取的黄达安又用收益的资金建起了面积约18亩的智能玻璃大棚,新购买了两台番茄采摘车及配套的园区智能物流车,实现了番茄的自动化采摘和智能运输,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年底,黄达安又在广汉市兴隆镇西林村流转了200余亩土地,新建多栋蔬菜大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园区智慧管理。“以前,我们觉得当农民在城里人面前抬不起头,现在,我为我是新时代的新农民感到无比的骄傲!”黄达安自豪地说。
从事文物修复的时光匠人
作为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技术骨干和文物修复业务带头人,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室主任、陈列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用精湛的修复技艺,让三星堆文物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游客面前,先后荣获“四川工匠”“广汉工匠”荣誉称号。2008年还作为全国文物系统的代表被选为奥运火炬手,参加了奥运火炬的传递。
文物修复是一门多学科融合、多工种融合的工作,对从业者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自己的文物修复水平,郭汉中认真研读文物修复资料,并在文物拼接修复中非常注重细节,一处接口、一个构思,都会仔细研究,经过长期的磨练,已具备极强的整形、拼接、焊接、着色等文物修复技术能力。
在长达30多年的文物修复工作中,郭汉中共修复文物6000余件,为三星堆乃至四川的文物修复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参与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文物出土发掘工作,而且作为文物修复骨干主持修复了包括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各类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1000多件文物。三星堆博物馆馆内陈列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像、青铜大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文物重器,都是经过郭汉中的修复后重新焕发光彩,这些文物重器体现了精湛的修复技艺和丰富的艺术功力,是修复技艺的淋漓尽致的展示,赢得了国内文物修复界同仁的普遍赞誉。
在做好文物修复工作的同时,郭汉中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发挥自己的文物修复技术特长,不遗余力、悉心传授文物修复技术,为三星堆博物馆培养了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的文物修复队伍。在博物馆这批队伍中有2人成为馆员,2人成为助理馆员,1人成为高级工,5人成为中级工,这些人均是行业内文物修复的技术骨干。通过这种传统的师承制,使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水平和文物保护学术地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奠定了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业务在省内的领先地位,并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孔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