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群众“钱袋子”!绵竹公安见招拆招斩断网络诈骗“黑手”

2022-01-20 17:31: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宋开文

四川在线消息(周韵 蒋丽萍 德阳频道 薛伟光)临近年末,骗子为冲“业绩”频频“出招”,招招见血,有的群众受骗金额高达90万元。那么,受害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掉入陷阱的?常见的通讯网络诈骗有哪些?市民遇到诈骗又该如何防范?

免费领取游戏皮肤 绵竹一名小学生被骗近10万元

一个月前,10岁的小欣(化名)用母亲的手机玩游戏时,页面突然弹出了好友添加提醒,并显示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想着能给自己喜爱的游戏角色添“新衣”,她立马加了对方微信。当时,一名自称“客服”的男子发来消息,称领取皮肤要保密,千万不能告诉父母,否则就会发放失败。

虽然小欣心中非常疑惑,但还是答应了对方要求。之后,她按照提示进行了扫码登录,但页面却显示“非法”获取皮肤,不知所以的小欣立即找到“客服”进行咨询。“由于你的错误操作,导致微信账号已被‘冻结’。如果不及时解冻,你的父母将要为此承担责任。”“那我应该怎么做?”担心受到母亲责备,小欣请求“客服”将微信尽快“解冻”。“客服”乘机向小欣发送了一条链接,她点进去后,银行卡上的近10万元被全部转走。

此时,小欣才意识到自己被骗,立马将对方删除,但她一直不敢将此事告诉母亲。直至不久前,王女士在网上购物时,发现银行卡无法支付,卡上近10万元居然莫名“消失”,才报了警。据民警介绍,像小欣一样因“免费”领取皮肤被骗的小学生有五六名,最小的仅8岁,这些不法分子熟知并利用孩子喜欢玩游戏、害怕父母知晓等弱点实施诈骗。

绵竹女子网上刷单挣钱 13万元打了水漂

今年1月,李女士通过微信群找了一份“网络刷单”的工作,本想挣点“外快”,结果被对方骗了13万元。

前不久,李女士进入了一个微信“红包”群,只要按时签到,就可以领取红包,短短几天时间里,李女士共领取了30多元。此时,群内一名自称“导师”的男子向她发送了好友添加信息,并称李女士在群内活跃度较高,可以给她介绍一份兼职,赚点“外快”。

李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按照“导师”提示,在网上购买了其推送的指定商品,为网络店家刷信誉。仅仅做了几单,李女士就赚了两百多元,这让她对“导师”的身份深信不疑。之后,“导师”又发来消息,让李女士从1万元和3万元的商品中,选择下单。当李女士拍下1万元的商品后,对方却告知李女士选择错误,要重新拍下3万元的商品后,才能正常领取佣金。

然而,当李女士重新下单后,“导师”又告诉她需要连做几单才能一起返现。就这样,李女士一步步陷入圈套,连续购买多单后还是无法提现返利,直至银行卡里没钱了,她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骗子,于是赶紧报了警。目前,该案正在办理中。

轻信网络贷款 绵竹男子被骗12万元

去年12月,杨先生在看电视时,手机页面弹出了一条贷款广告,因不好意思向亲朋好友借钱,又嫌银行贷款手续繁琐,手头紧张的他点开了广告链接,没想到落入对方精心设置的骗局当中。

“我添加了一名‘客服’,办理贷款时,对方说我银行流水不够,无法拨款。”杨先生本打算放弃,但“客户”发来消息称,可以帮他做银行流水,只要两人相互转账就行。之后,杨先生试探性地向对方转了500元,没过几分钟,对方就将500元打进了他的银行卡中。重复几次后,“客服”的信誉度在杨先生心中提高不少。

为了能够尽快办理贷款,杨先生加大转账金额,但“客服”此时却称,由于软件系统故障,需要继续转账,等银行流水够了以后,才能够返还给他。毫无戒备之心的杨先生立即将借来的12万元分多次转入了对方提供的银行卡。原本等着办理贷款的杨先生联系“客服”时,发现对方已不再回复。意识自己被骗后,他傻眼了,赶紧到派出所报了警。

预防电信诈骗 提高警惕是关键

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防范意识,连日来,绵竹市公安局新推出了2022年第一杯“反诈”奶茶,民(辅)警还结合“七进”活动,开展了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活动。绵竹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刘文娴介绍说,当前比较常见的通讯网络诈骗有刷单返利、冒充领导、虚假投资、“杀猪盘”、网上贷款,冒充客服退款、提供虚假服务等各种诈骗。随着春节的临近,不少诈骗分子常以“低利息、高额度、快速到账”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面对层出不穷的通讯网络诈骗,群众应当如何防范?民警提醒,一是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麻痹,谨防上当。对于网上大奖、银行卡套现、低利息办理贷款等信息,不要轻信,一定要多了解和分析识别真伪,以免受骗。二是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对于家人意外受伤害需抢救治疗费用、朋友急事求助类的短信、电话,要仔细核对,不要将“急用款”汇入犯罪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三是在遇到通讯网络诈骗以后,要准确记录骗子的社交账号以及银行账号,尽快拨打110或者到就近的辖区派出所报警,并且将掌握的诈骗分子相关信息完整准确地提供给公安机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