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开花 亮点纷呈 绵竹全力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20-11-26 12:01:5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宋开文

四川在线消息(申梨 记者 薛伟光)11月20日下午4点,绵竹市汉旺学校的放学铃声准时响起,孩子们鱼贯而出,在老师的带领下依次登上公交车,欢欢喜喜踏上了回家路。学生放学路途远、安全难保障的难题解决得益于绵竹市委、市政府推行的“红领巾”公交进校园惠民行动。

随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农村学生上下学安全、家长接送路途远、城乡教育不均衡和留守儿童上学难辅导难成为绵竹教育部门重点研讨和解决的攻坚问题。近年来,绵竹市教育局聚焦社会痛点,落实“红领巾”公交进校园工程、“如家”寄宿制工程、“一校多区”改革工程、“社·家·教”共育工程,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均衡的教育。

以“如家”寄宿制为样板 打造特色乡镇寄宿学校

冬日清晨,寒气逼人。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照进室内,墙上张贴的故事图案愈发生动形象,床上的被子叠得像豆腐块,毛巾、牙刷排成一条线,整个房间暖意融融。这一幕是记者在九龙学校的学生寝室看到的。

“昨天衣服脱线了,生活老师赶紧帮我补好了,老师像妈妈一样陪我学习陪我玩,好开心。”绵竹市九龙学校学生李佳给远在浙江的父母打电话时说。在九龙学校,“如家”文化溢满校园,乡亲们都夸“如家”学校的孩子知书达礼,自理能力强。

“作为寄宿制学校,不仅要教孩子学习,还要教他们如何去生活,老师与孩子24小时生活在一起,家长们很快就发现,孩子自理能力提高了,生活习惯也变好了。”九龙学校校长徐刚感慨道。自2010年以来,九龙学校逐渐把寄宿制学校建设成为养育制学校,有效解决了因大批家长外出务工而造成的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住校生活,学校实施“温馨家庭”式管理,成立住校生自主管委会,配置生活老师照料生活起居,孩子们真正把学校当家,把老师当家人,感受到了满满的“家庭”温情。

自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绵竹市教育局紧抓改革机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需求,探索出“家园化住校养育制”管理模式,并以九龙学校“如家”寄宿制为样板,打造特色乡镇寄宿学校,金花学校、遵道学校率先实施了小学中高年级寄宿制试点,真正让城乡义务教育“携手并进”。

“红领巾”公交进校园 破解农村走读生上下学难题

11月19日下午4点整,贴着“绵竹——汉旺”字样的城乡公交车徐徐驶进汉旺中学,根据事先定好的时间、路线,司机沈志林需要将整车学生挨个送到汉旺镇各个村组的指定位置。

初三学生王海涛家住汉旺镇拱星集镇,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自进入初中后,独自在家的他上下学就成了难题。自绵竹市委、市政府推出了“红领巾”公交进校园惠民工程后,定时定点接送孩子上下学举措令王海涛的出行难题迎刃而解。

“‘红领巾’公交进校园工程是由市人民政府主导、公交公司参与,采取政府补贴、家长负担、企业让利三位一体办法,解决运输费用的惠民工程。”绵竹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绵竹全市已有21所学校实施了“红领巾”公交进校园工程,基本解决了农村走读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问题。为进一步减轻孩子们的家庭负担,绵竹市教育局还将积极争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做到全面减免交通费用,全面破解走读生上下学难题,真正将政策福利惠及到家家户户。

“社·家·教”共育 探索困境儿童合力关爱模式

目前,绵竹义务阶段共有27404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2299名,贫困儿童6082名。为了有效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资源,解决困境学生难题,绵竹市积极探索“社·家·教”共育关爱模式。

多年来,绵竹市孝德镇联合辖区学校积极探索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每年定期公开招聘老师、“五老”人员、乡贤、寒暑假返乡的大学生,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伍,利用周末、寒暑假深入各村开展假日辅导服务,还通过开设“年俗讲堂”“年画微讲堂”“假期学童书塾”“青苗课堂”等特色课堂,实现无缝教育,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孝德镇年画村村民李英告诉记者,自己在成都上班,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假期生活很枯燥。自从参加“年画微讲堂”后,孩子有了好去处,不仅能开心地玩耍,还能快乐地学习,作为家长确实放心不少。

记者了解到,“社·家·教”共育工程是由绵竹市妇联、绵竹市团市委牵头,相关部门联动参与的爱心工程。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绵竹所有镇(街道)都建立了家长学校、关工委、儿童之家,并涌现出许多新特色、新亮点。遵道学校的“心联小屋”拉进了师生距离,激荡了特殊孩子心灵,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九龙镇文风村“院坝学校”帮助家长、学生解决了节假日学习难题;九龙镇秦家坎村“邻里乡亲”互助会解决了土地集中后村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孩子无人照管的问题……如今,各具特色的“社·家·教”共育工程正在绵竹市全面推广。

推行“一校多区” 打造城乡教育优质均衡新模式

今年9月,绵竹市正式推行“一校多区”办学模式。先行试点的是以大西街小学总校引领下的晋熙校区、春溢校区、板桥校区“一校三区”,紫岩小学总校引领下的紫岩路校区、齐天校区“一校两区”。

自实施“一校多区”改革后,每周三成了大西街小学全体青年教师最期盼的日子。11月4日傍晚,在“相约星期三”活动上,大西街小学专职书法教师吴成清分享了书法要领,大家聚精会神听着学着,活动结束后求知若渴的青年教师还纷纷凑到讲台前继续请教。“我享受到了‘一校多区’改革带来的福利,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师傅走进我的课堂,听课评课,手把手指导,帮助我迅速成长了起来。”春溢校区教师周俊感激地说。

“相约星期三”、头脑风暴、定期磨课、老师轮岗、特色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种活动在大西街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一校三区”的新型管理模式正将三所学校紧紧地连在一起。

“学校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通过晋熙校区的辐射引领,帮助三校青年教师共同进步,努力让‘一校多区’模式管理更集中、关系更紧密、发展更具品质内涵。”大西街小学校长王琴告诉记者,作为“一校多区”试点,大西街小学在前期领办春溢校区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划制度、校区干部融合、教师身份认同等方式,让春溢校区、板桥校区找准“大西文化”认同感。同时,还进行课程分享、教师跟岗学习、教育教学交流,让三校区资源共享。学校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更为优质均衡、教育质量显著提升,让彼此在抱团发展中共同成长。

目前,绵竹“一校多区”办学模式实现了理念的嫁接和优秀师资的共享。下一步,还将通过不断摸索与跟进,做到在“一校多区”模式引领下各校之间“一脉相承,守正创新”,全力探索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绵竹路径”,真正让教育点亮未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