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区人民医院骨科医生李光荣:心系患者以院为家

2018-06-05 12:13:4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宋开文

人物概述:李光荣,德阳市骨科专家,罗江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近年来先后获得医院先进个人、县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度荣获德阳市卫生系统首届卫生科技创新人才称号;2012年度荣获罗江县突出贡献人才奖;2013年度荣获德阳市卫生系统第二届科技创新人才奖,同年被四川省卫生厅批准为第五批四川省基层卫生拔尖人才。

四川在线德阳消息(白桦)年高德勋,医技精湛,在罗江只要提及罗江区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李光荣,当地市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从医30余年的李光荣,怀着对事业的热爱,怀着对水乡的浓浓情意,怀着对久患病痛患者的爱护,践守着救死扶伤的诺言,把浓浓深情融入每一位患者的心田,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并作为一生的追求。

一份使命  追求过硬的医术

1981年刚刚开始参加工作时,李光荣几乎是住在医院的值班房里。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急诊手术,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手术室。工作十几年,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每逢元旦、除夕等重要节假日,他都主动要求值班。还曾因连续多台急诊手术,在手术台上整整站了10余个小时,累得一下手术台躺下就呼呼大睡。因为热爱,李光荣常常对身边的人说,“对于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来说,自己苦一点、累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看到病人快点康复,我就开心了”。

正是执着的坚持,让年轻的李光荣具备了扎实的骨科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1996年他担任外一科(骨科)主任的担子。当时科室只有3名医生,面临病源缺乏、手术量少等专科发展等难题,但李光荣没有退缩,迎难而上,带领大家主动“出击”,一步一个脚印,经常到社区、乡镇进行义诊和走访,逐渐扩大了科室在周边的影响力,病人也就慢慢的多了起来。

为了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李光荣把科室当成了家,天天往病房跑,手术不论大小都亲自上阵。为了抢救病人,加班加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深夜被电话吵醒,急忙赶到手术室的次数已经记不清了。作为科室主任,他的业务非常繁忙,但是他始终心系患者,每次外出参加学术活动归来,他总是第一时间先去病房看望他的病人才放心回家。“作为一名医生,这些都是我的职责,只要能够治疗病人,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李光荣说道。

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余,李光荣还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主研《弧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羟基磷灰石在良性疾病所致缺损中的应用》《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临床研究》等科研项目,并获德阳市政府颁发的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撰写了《动力髁钉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基层医院开展下颈椎手术的临床研究》在《中国医药指南》等国家级级杂志上发表。

作为学科带头人,李光荣非常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先后主持开展了膝关节镜技术、椎间孔镜等微创新技术,填补了医院骨科微创方面的空白。骨科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骨科疾病诊疗规范,在省内外享有一定声誉,被患者、同行广泛认可,2013年科室成功创建为德阳市医学重点专科。

一份耕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外科医生凭的是‘手艺’,这份技术活儿千万不能垄断,要着眼于学科发展,不断培养带教年轻医生。”李光荣说。2014年,“名医工作室”的成立,这无疑给他培养人才、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队注入了活力,并针对科内医生年轻特点,结合每个人能力和技术特长进行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培养。他经常把自己的一些灵感、科研思路和宝贵资料无私地赠送给下级医生,与他们共享自己数十年来的知识成果。每一次查房,他都跟下级医生详细的讲解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国内外的治疗动态。让同道站在他的肩膀上,摘取收获的果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他的宿愿。通过采取技术上的传帮带、定期业务学习、外送培训等形式等,使团队整体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年轻的医生迅速成长,现在一、二类手术都由他们独立完成,科内的3名医生因表现优秀作为医院的后备人才培养,每一位同志业务上的成长,无不倾注着李光荣的心血和汗水,凡是他带教过的医生,都把他看作是自己的恩师和慈父。

李光荣常说,“医生面对的是人,每次手术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发生医疗事故对于医务人员来讲是万分之一,但对于病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是不可挽回的损失。”李光荣要求科里的年轻医生努力提升业务水平,他经常通过举办教育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以讲学形式进行对外交流,2015年和2017年分别举办的“省级骨科沙龙”“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下基层”等继续教育学习班,受到了来自全省各地学员的一致好评,扩大了医院学术影响力。

一份真情 视病人如亲人

“情系百姓、平易近人,心中装着病人。”这是所有罗江区人民医院骨科医护人员对李光荣的评价。李光荣面对病人始终保持微笑,答复病人疑问时也始终保持耐心的态度,同时对弱势群体更为关注。

2014年,20余岁的汉源移民刘某,因骨折移位前来诊治。因家庭十分贫困,其母亲哭哭滴滴想把儿子带回汉源找中医治疗。李光荣得知后,告诉其母,如果刘某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带来残疾,甚至更为严重的是今后连媳妇都难找,使家庭更加贫困。于是李光荣积极想办法,告诉其母费用不要担忧,有好多就缴好多,其余的一边组织科室捐款,一边调动社会资源,尽量使其恢复功能,不带残疾。经过精心治疗,李某恢复良好,出院时其母紧紧握住李光荣的手,说不完的感谢的话语。

“还有一位80多岁的婆婆,这么多年不管看什么病都要挂我的号”李光荣回忆道。这位婆婆基础疾病多,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已经去世,另外一个患有精神残疾,长期不在家,是一次就医时认识的。婆婆因为不识字,在医院东窜西窜找不到医生,李光荣一看是自己的病人,就热情地接待了他。后来这位婆婆因感冒也来找他,但他没有拒绝,把婆婆带到内科医生诊断室,还教会婆婆怎样找医生、怎样挂号取药,因这么多年来,婆婆一来医院就诊只挂他的号,在她心里李光荣就是自己最信任的医生。

一份奉献 爱心事业永不停

李光荣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他觉得在医院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每天面对的都是被苦痛折磨的面孔,作为一名医者,自己首先要乐观,要用自己真诚的笑容去感染患者,减轻患者的思想顾虑;要用亲切的问候去拉近和患者的距离,从心里上减轻患者的痛苦。所以在医院里,不管多苦多累,他总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今年4月,一位名叫范云伟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需住院治疗,至少三个月不能下地干活,当眼见快农忙了,家里1亩多地的庄稼也无钱请人帮忙收割栽种,李光荣得知之一消息后,立即发动科室工作人员为他捐款1500元,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可以放心接受治疗。

还有一位白马关镇换马村9组40多岁的王波,也是一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8年前在上海打工染上疾病没有及时治疗,导致下肢痉挛瘫痪、智力低下,一直无法下地行走,生活无法治理,只有靠60多岁的母亲毛顺华照顾。由于行动不便,前来医院办理残疾人医疗评定手续实在是太难了。李光荣得知后,就专程上门为其做出医疗鉴定,令他足不出户就了却了心愿。这样关爱患者的事例举不胜举,李光荣的事迹也多次被省市媒体报道,受到来自社会各届的好评。

一份坚守 行医者以德为先

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从医学角度看好病,还要用心去体会患者的心。李光荣一直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在李光荣眼里,无论患者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他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并给予最好的治疗。他总是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在保证优质的前提下尽可能不用贵的材料和药品。他常说“患者如果能避免进行大手术,就一定要避免,这样不仅能为患者节约医疗费,也能减轻其痛苦。”

如今已年近半百的李光荣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每天都是第一个到科室,最后一个离开病区。他觉得这其实很平常,医务工作者应该把每一位病人都当做自己的亲属来看待,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这是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品德。李光荣总是说,如果只是将病人视为患者,那么医生仅仅看见的是疾病;只有当你与病人交心、学会换位思考虑时,你才会发现,在你的面前是让人敬畏的生命,也只有这样,病人才会把医生真正视为白衣天使,才会有和谐的医患关系。

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平凡的人生却让人顿生敬意。这么多年,他时时牢记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兢兢业业,竭尽所能,做好这一份并不普通的工作,把自己最美好的30余年青春时光都献给了医生这个岗位。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