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创新改革发力 引领高质量发展

www.scol.com.cn  (2018-05-25 11:27:44)  来源:德阳日报  
编辑:宋开文  

2015年8月,四川被确定为全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德阳作为工业重镇、重装之都,成为这次“国家试验”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启动以来,按照中央总体要求和省委统一部署,我市以“9张清单”为统揽,以重大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智能制造集群化发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重点,着力打通“3个通道”:军民融合发展通道、科技经济融合通道、科技金融融合通道,夯实“3个支撑”:创新平台支撑、创新产业支撑、创新人才支撑,聚焦“3类经验”:推广一批成熟经验、总结一批创新经验、储备一批试点经验,建立“3项机制”:9张清单责任制、“三会一评”推进制、数据量化考核制,聚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调动创新要素激发新活力

我市围绕落实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9张清单”内容,制定印发了德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9张清单”。坚持把“9张清单”作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施工图”“责任书”,动态管理“9张清单”,实行挂图作战。

成立“德阳市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整合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现军工自转,参与军工项目研发;构建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依托德阳市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德阳科创通”等,着力解决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采取共建合作实体、“校市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等深度融合措施,探索“合作互信、优势互补、成果互享、信息互通、人员互派”的政产学研新模式。

修改完善《全面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印发《德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计划》《德阳市建设成德绵协同创新体系工作计划》等,明确牵头领导、责任主体、完成时限等有关事项,按照时间表、路线图,有序推进全创试验各项工作开展。

2017年,我市全面修订“9张清单(2017版)”,对标省委要求,梳理工作事项1460项;全力推进装备智能制造技术攻关、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全面创新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军民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

在打通军民融合通道方面,我市推进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推动军民融合技术转化运用、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助推市域创新转型升级发展。

在军民融合园区建设方面,我市制定了《军民融合产业园发展方案》,按照“3+4”建设模式,重点规划了以重大装备制造为主的德阳国家级经开区军民融合产业园、以专业化配套协作为主的什邡通航配套产业园、以新材料为主的德阳·金山军民融合产业园,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在德阳国家级高新区、旌阳区、绵竹市、中江县建立4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错位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电子信息等产业,实现全市各园区和产业协调布局、协同发展。抓住中法、中德、中新、中捷等国别合作园区建设机遇,加强在通用航空、应急产业、新型农机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能力。

2017年,我市着力打通军民融合通道,相关产业产值达1495亿元、同比增长15%;全力破解“民参军”难题,企业军品资质认定、混合所有制改革、“1+N”借资参军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与省科技厅、中科院成都分院共建军民融合信息服务中心,与中船重工、海军装备部、核动力研究院等共建军民融合核心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攻克核心技术13项,促进军民融合项目成功转化40余个;全力推进通用航空领域军民融合,基本形成通用航空产业集群,汇集飞机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15家、通用设备制造企业326家、专用设备制造企业117家,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产业创新转型跃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市加快示范园区建设,打造高层次创新发展载体,德阳高新区数量居全省第一,拥有国家高新区1个(德阳高新区)、省级高新区2个(旌阳高新区、中江高新区);加快推进绵竹、什邡、罗江创建省级高新区,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新区全域覆盖。

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产业集群升级、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发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发展路径,提升市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2016年以来,德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累计达155家,数量居全省第三;60个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技改投资366.2亿元,同比增长9.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2%。

此外,我市引导鼓励企业形成和储备一批自主知识产权,2016年以来,全市专利申请10599件,同比增长100%;发明专利4062件,同比增长162%。

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方面,我市加大科技孵化平台体系扶持力度,出台支持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政策措施,从政策、资金和厂房等要素出发,强化培育激励和示范引领,有效提升科技型企业承接孵化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2017年,我市深入实施既有企业接续创新、中试成果就地转化、核心技术引进转化“3大行动”,实现高技术产业产值1181.8亿元、同比增长10.8%,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55%、超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着力攻关187项核心技术,建成国家唯一自主知识产权重型燃机长寿命高温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着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7户,校企联合科研平台(实验室、研发中心)1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6个,合作共建70余个产学研平台,与12个国家搭建13个合作园区,中德欧绿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正式落地;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与中科院、上海交大、电子科大等30余家高校院所合作,促成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0余项,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将新增年产值387亿元。

创新人才培养呈现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加快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军人才引进、培育和跟踪服务。出台创新人才政策,建立“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聚焦全面创新领军人才和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两个高端”,出台史上“力度最大、吸引力最强”的人才新政。成立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统一提供优质高效的个性化服务,建立领军人才“绿卡”制度,领军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优先。

在创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我市职业院校开设了飞行器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航空精密成型与控制技术等军民融合类专业6个,招生1200余人,为军工企业开展从业人员培训达2000余人次。

在服务“一带一路”,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我市7所职业院校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年招生规模达2200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与美国、法国组建“三国六方”,共建飞机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培训国际化人才12000余人。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与德国合作建设中德汽车学院,招收老挝等留学生达50余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共建中德库卡机器人学院,设备总值达3000万的实训基地已全部建成。

2017年,我市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领军人才“1+3+N”政策,成功引进院士专家7名、创新创业团队13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9名。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培养了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首批操作者、具有欧洲焊工标准的焊接高技能人才142名;推行“订单式”“菜单式”培养模式,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5000人。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与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合作,打造“国际工匠”,已有400多人通过欧洲核电设备焊接资质认证。加强军民融合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航天职业学院、民航飞行学院等高职学院开设飞行器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军民融合专业6个,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300余人。

>>>链接

全创成果荣誉榜

●我市总结提炼的中小微企业出口风险控制及保单融资补偿机制、中小企业商标融资机制、重点投资项目全程代办新机制、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认定方式改革经验入选第二批国省经验。

●我市探索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模式得到李克强总理肯定,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复制推广。

●我市推动智能制造集群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我市探索大型国企改革扭亏脱困“中国二重模式”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10大典型案例。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得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肯定,并入选四川改革转型发展10大典型案例。

●我市创新中小企业商标融资机制得到国家工商总局肯定。(德阳日报记者 叶斌)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