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扑面而来的幸福感 ——10年巨变之民生大改善

www.scol.com.cn  (2018-05-08 11:29:03)  来源:德阳日报  
编辑:宋开文  

>>>提要

绵竹汉旺的钟楼,留下了一个永恒的时间刻度,而在它身后,一座老城“诉说”着曾经的伤痛。

10年后,当我们再次回到这里,已是一番新天地:离钟楼不远处的汉旺新城早已拔地而起,一排排楼房鳞次栉比,硬件设施一流的学校、医院为居民们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街道上商贩的叫买声、上班人群匆忙的脚步声,展示着一座新城的无限活力……

如今,穿行于德阳城乡,已很难寻觅地震灾害留下的印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富有川西特色的新农村,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一处处精致美观的建筑……设施提升、产业转型、生活巨变,让老百姓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住房条件大改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年重建,民生事业的发展点亮了百姓幸福生活,重新筑起了人们心灵的钢铁城墙。

三年灾后重建期间,德阳把加快农村住房重建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按照“三个注重”(注重规划设计,科学定点选址;注重风貌塑造,突出川西民居特色;注重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在全市规划了2131个农村集中建房点,实施道路、供水、排污、供电、沼气、光纤电视等公共设施“六进村”工程,让33.38万重建农户住上了新居。建成了一批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新农村建设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在城市,加快受损住房维修加固和拆除清理,采取原址重建、修建廉租房和安居房、鼓励购买商品房等多种方式,加快建设进程。全市6.83万户城镇居民住上新居。

当前,按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成为了新目标。2017年以来,德阳以成德之间7条主要交通干线为纽带,全力推动“四好”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带建设,建成了一批示范点,努力实现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去年全市创建市级“四好村”211个、省级“四好村”102个。全市71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竣工,建成易地扶贫搬迁住房240套,贫困户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断改善。

同时,我市着力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大力加强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清淤沟渠4979.2公里,新增和恢复灌面3.43万亩,新增节水灌面4.08万亩,建成农建示范区6个9.94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2.62万亩;新建、改建、改善农村公路580公里,建成农村便民生产道60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

教育医疗水平大提升

教育和医疗是民生之本,灾后的10年,也是德阳教育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10年。

2008年以来,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3086个,比2008年(2694个)增长14.5%。床位数由2008年的11694张,增加到2017年的22570张,增长93%。2017年,全市共有三级医疗机构8家,二级医疗机构39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年总诊疗人次达到2729.86万人次,入院人数达到69.33万人。

数字背后,是德阳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全面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和优质护理服务,推行日间手术、日间诊疗服务,持续强化临床路径管理,建立儿科、护理、院感等35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持续增高。

2008年以来,我市创建省级重点学科2个、重点专科28个。市医院卒中中心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授予“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

全市卫生应急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完善,编制并更新2个市级预案,21个市级专项预案,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共制定各种部门预案、专项预案119个。组建医疗救援、疫情防控和血液采集应急队伍成员达399人、涉及29个临床专业,成立市卫生应急核心队伍。

全面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6家妇幼保健机构100%创等达标。建立市、县两级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自2011年起,我市为计划生育家庭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以及经济扶助。截至2017年底,为已实现再生育的312个家庭给予医疗补助和孕期营养补助资金211.2万元,为女方年满45周岁仍未能实现再生育的639对夫妻按国家特别扶助的标准给予扶助,扶助资金达1548.91万元。

教育方面,三年灾后重建期间,共投入资金78.48亿元,重建584所学校,硬件设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近年来,我市围绕均衡优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学前教育突出“普惠”。编制、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4所,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5所,政府购买普惠性学位3315个,普惠性学位覆盖率超过7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3.9%。义务教育突出“均衡”。高水平通过国家“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督导评估,出台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高中教育突出“提升”。主动对接新高考改革,开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探索。省级示范性高中达到14所,占比70%。14所中学先后成为清华大学、海军工程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生源基地校。职业教育突出“创新”。全市现有高校10所,其中2所高校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3所高校入选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名单。现有中职学校18所,其中3所学校成为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就业创业大推进

2008年9月23日,震后第42天,德阳市就召开了灾后重建劳动社保政策落实工作会。全市劳动保障部门迅速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文件,全力以赴实施就业援助,为30597人免费发放了《援助优惠证》。结合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16299个,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67场次,共帮助7.98万余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帮助2240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

据统计,仅3年灾后重建期间,我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96场,帮助22.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了就业。与北京、江苏建立了对口就业援助协调机制,2.8万余名受灾群众在北京、江苏实现了就业。同时,对困难企业实施“五缓四降三补贴”减负政策,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认真落实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政策,对因地震灾害主要劳动力遇难或致残且无生活来源的特困户,在继续享受低保和五保的情况下,按每户每月45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

自2008年以来,我市通过举办招聘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和再就业。2018年一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3.9%,控制在合理区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044人,同比增加1209人,增长8.7%。

而在农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迈出坚实步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有力推进。全市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7家、新增35家,农民合作社2261家、新增231家,家庭农场845家、新增225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300余人、新增1500人,农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5万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27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能500万吨,加工转化率65%,实现年产值800亿元。

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07元,增长9%,总量居全省第3位。

>>>记者手记

日子越过越好,就是对曾经受过的苦难的最好纪念。10年来,德阳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一直未曾中断,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德阳已成为每一个德阳人心中的期盼。民生之幸在于生逢盛世,民生之福在于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幸福生活等不来,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建设一个“仓廪实民生安”的美好家园。(德阳日报记者 杜晓鹏)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