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从“重装之都”到“智造之都” ——10年巨变之产业升级转型大“变脸”

www.scol.com.cn  (2018-05-02 11:57:34)  来源:德阳日报  
编辑:宋开文  

开栏的话

10年可以创造什么?可以创造从瞬间“归零”到欲火重生的奇迹!

10年前,“5·12”特大地震震碎了山河,却震不碎德阳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

从困境中奋起,从危局中取胜。10年间,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一座座崭新漂亮的学校、医院、工厂、民居拔地而起,灾区实现了住房大变化、经济大发展、设施大提升、面貌大变样、环境大改善,一幅美丽繁荣和谐德阳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

本报今日起推出《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壮丽篇章——“5·12”10周年特别报道》,各路记者重走重灾区,回访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经的感动和奇迹,全方位、多维度展示灾区10年巨变,凝聚新时代德阳转型发展的磅礴力量!敬请关注。

>>>提要

“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既是一次“强筋壮骨”的重生历程,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发展洗礼。10年来,德阳干部群众在危难中奋进,在危机中进取,胜利完成了灾后重建和促进产业发展振兴的目标任务。

这10年,德阳经济止滑回升,逆势上行,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和历史性新突破,站上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起点。“重装之都”书写了科学重建、发展振兴的精彩篇章,正阔步迈上打造“世界智造之都”新征程。

扭转危局展示重生新姿态

4月19日上午,装载着“华龙一号”低压转子的运输车,缓缓从东汽重型二分厂驶出,这两根分别重达280多吨的低压转子将在乐山下水,运往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这两根转子的成功发运,标志着东汽承担的“华龙一号”首台常规岛汽轮机主机模块研制全部完成,也是东汽自主核电研制迎来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谁能想到,这个10年前在特大地震中遭受灭顶之灾的企业,能够迅速崛起,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在重装行业的前沿。

时间回到10年前,2008年5月24日,地震的伤痛还未过去,东汽就宣告进入全面恢复生产阶段,当年产值突破108亿,产量完成2300万千瓦。同年8月1日,东汽在德阳的新基地第一个生产车间宣布正式开工,从此开始了东汽在德阳的“重建辉煌”。目前,东汽产品种类涵盖火电、风电、核电、气电、工业透平、军工、太阳能、海水淡化、电站辅机及电站控制等多个领域,并相继在德阳、广州、峨眉、天津、通辽、酒泉、呼伦贝尔等地建立了产业发展基地,是我国从事电站动力设备和新能源领域开发与制造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之一和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龙头企业,名列全国机械工业企业百强。

东汽的10年发展振兴史,是德阳产业科学重建、发展振兴的一个缩影。10年来,德阳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德阳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通过创新驱动实施智能制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绿色发展,借助成德同城化发展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开启了“重装之都”的发展新征程。2008年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年均13.7%的增长,工业对德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居三次产业之首,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强力支撑我市GDP跨上千亿元台阶,位于全省市州前列。2017年,德阳规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1378户,除成都外,是唯一户数超过千户的市州,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397.3亿元,是2008年的3.76倍(2008年为902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826.5亿元,工业总量保持全省第二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4位,是2005年以来在全省的最高排位,高于全省平均目标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3.9个百分点。

科学重建加快产业发展振兴

灾后重建中,结合德阳工业实际,我市编制了《德阳工业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区)灾后重建规划》以及装备制造业、化工行业、食品行业、建材行业、医药行业等八大行业灾后重建规划,用于指导德阳工业产业科学重建。

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大力驱动下,德阳工业进入发展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历史高峰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科学发展”作为灾后产业发展振兴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优势产业链的构建完善和延伸整合为抓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目前,德阳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联合国授予的“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和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机械、食品、化工三大传统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59亿元,是2008年的5.5倍。

10年来,我市始终把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促进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狠抓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工业项目的投入和建设。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10年是德阳工业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全市工业投资累计达2893亿元,年均增长率14.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均在30%以上,技改投资累计达2673亿元。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和建成投产,使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大幅提升,相当一部分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稳定增长,从2008年到2017年增长了近10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338.9亿元提升至2017年的1181.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稳居全省第三。

10年来,我市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推动“六个统筹”落地落实,促进工业园区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3个、省级开发区2个、飞地园区2个、市级园区1个。2017年,全市工业园区拥有规上企业994户,占全市比重72.1%;实现工业总产值3263.5亿元,占全市比重85.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87.7亿元,占全市比重85%;园区建成面积超过163平方公里,是2008年的8倍。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县域经济实现工业强县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10年来,德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开辟德阳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新路径。截至目前,德阳进出口产品遍布6大洲137个国家和地区,与“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地区有进出口贸易企业有115家,进出口总额达39.4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2%。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28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6家。全市备案中方境外投资总额超过4.9亿美元,备案境外投资企业32家。目前全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项目9个,承包合同金额1.52亿美元,千万美元以上项目5个。

10年来,德阳着眼产业结构高端集约,打造重装基地转型发展的典范。抓住德阳建设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这一契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大机遇,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悉,近三年,我市在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的同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3.6%。

绝处逢生奋力转型再跨越

地震中受灾最重的当属绵竹和什邡,10年来,经过两地干群的努力,两个极重灾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破碎的山河旧貌换新颜,落后的产业转型升级,因产业而兴的绵竹、什邡,迎来了第二次生命,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充满信心和希望。

震后,绵竹市抓住灾后重建契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合理整合工业资源,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以项目为支撑,围绕产业发展实施一大批工业技改、扩建项目,完成致远锂业一、二期工程,光大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竣工。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出台一系列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政策措施,企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该市亿元级企业达63家。用好资本市场,加快绵竹市玫瑰温泉金融小镇建设发展,完善推动股权投资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把绵竹打造成中国西部股权投资基金基地之一。深抓创新驱动,研究制定科技项目财政资金补助政策,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创业创新能力。目前以绵竹经开区和德阿产业园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已基本成型。2017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72.8亿元,较2008年的192.3亿元增长了1.5倍,平均每年递增10.5%。

什邡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将推进产业提升跨越作为灾后重建的落脚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快速恢复振兴,经济发展全面跨越。2017年,什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4.7亿元、增长9.7%。投资拉动持续发力,争取项目资金4.9亿元,步阳门业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华磷科技等20个项目加快建设,八角水库达到蓄水条件,什邡成功纳入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什邡烟厂全面回暖,蓝剑饮品产销两旺,明日宇航税收破亿,川恒化工成功上市,安达农森“新三板”挂牌,新入规工业企业10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达到27.5%。服务业迅猛发展,第三产业蓄势迸发,百盛广场、天耀中心建成开业,永辉超市、横店影视相继入驻,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2%;全域旅游加快推进,实现旅游总收入48.5亿元。现代农业稳中提质,新建高标准农田3.18万亩,建成湔氐大蒜、隐峰川芎产业融合示范园,南泉农业公园初具雏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455个。

>>>记者手记

这是一部德阳的产业振兴发展史。山河破碎,却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德阳在灾后重建中孕育出感恩奋进、转型发展的前行梦想,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创新驱动智能智造,壮士断腕实施绿色发展,加快推进成德同城,以“重装”闻名的德阳打开了一片转型发展的新天地。(德阳日报记者 邱洁)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