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德阳中学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2021-12-13 11:47:5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宋开文

四川在线消息改革开放以来,德阳中学为清华、北大输送了64名学生,数千人被985院校录取,进入“双一流”大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近两年,通过“双一流”大学强基计划录取的人数已跻身四川省前列。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就没有育天下英才的决心;没有打破顽瘴痼疾的魄力,就难有人才活力的迸发。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德阳中学不断探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制度强基,名师领航

学校从2013年起便在特优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以现代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套初高中一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这一机制,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给在现代教育路上不断摸索的教育人指明了方向;有了这个机制,学校不断筑升的拔尖创新人才大厦才有了坚实的地基。

陈金钟老师辅导学生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学校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的领航教师团队,团队主要由陈金钟、周宁、唐俊、钟兴华、文军、赵天兵、肖莉等特级教师组成。他们对学生倾囊相授,倾注真情、投入热情,为培育人才绵绵发力、恒久增力。他们既是学生学习上的良师,又是生活上的益友,更是心灵上的安抚者和思想上的引路人。

唐俊老师正在上课

不拘一格,选准苗子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德阳中学深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重大,决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选材标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但不把学习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而是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考量。

学校开设多门选修课

该校学生张纯怡同学2018年进入高中时成绩并不拔尖,学校综合考察她的学习状况,发现她乐观坚定、不畏挫折,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便将其纳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最终她以优异成绩进入浙江大学。2020年进入清华大学的钟天宇同学当初能够成为学校重点培养对象,不仅仅因为他成绩优秀、能力突出,更是因为他关心时事、具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STEM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才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2015年,德阳中学开始探索初高中一体化培养模式,在初中部开设第一届拔尖人才实验班,学校根据学情开展基础课与拓展课,编制针对创新人才的校本教材,增加演讲与口才、英语口语训练、数理化实验探究课、艺术与健康、科学与技术、生涯规划等十余门课程及竞赛课程,开展各类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实践模式,侧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良好综合素养、显著学科特色及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进入高中后,则更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 2021年进入清华大学的彭昱杨同学、进入北京大学的张同同学就是一体化培养模式的代表。

一生一档,精准培养

信息化时代的悄然来临,加速了人才的综合性升级,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变为多样,对人才的考量也从单向变为多维,而且更趋向于个性化和创新性,这使得人才培养也绝不能千篇一律。对此,德阳中学探索出了一条独特路径——构建精准化培养体系。

学生科创活动

所谓精准化,就是学校建立一生一档案,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实行导师制。导师们分学科培优补差,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作业面批面改,问题即出即解。除此之外,学校根据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开设多元研修课、竞赛课、STEAM课、强基培训课程等;开展专家教授进校园,学生到高校研学等活动,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提升了综合素养。

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屡获佳绩。近年来,学校有20余名学生因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而获得高校保送资格。尚媛同学获国际青少年环保奥林匹克金奖,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郭语同学因获得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大赛金奖,被评为“四川省最美中学生”,并出席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

学生郭语出席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从高一开始,学校开设29门选修课,开办30个社团,每年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为学生展示能力提供平台、搭建舞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周青沂同学能够边读书、边学习绘画、边学习服装设计,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世界顶级的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2019级的孟念微同学多次在乒乓球比赛中获省冠军,有望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资历进入北京大学。(钟依笑)

    编辑推荐